唐朝军队为何一直能以少胜多-唐军的战斗力有多强悍 (为什么唐朝兵力这么少)
唐朝的军队在皇权统治及国家军事力量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武德四年,虎牢关大战,李世民率领三千五百铁骑击败十五万大军,俘虏窦建德,贞观四年,李靖率...
唐朝军队是真猛,虎牢关三千五百铁骑干翻十五万大军,把窦建德抓了;贞观四年李靖带三千精锐端了突厥王廷,颉利可汗跑得比兔子还快;贞观十二年牛进达带点人就打退吐蕃二十万大军;贞观十三年李世勣六千骑兵在诺真水大破薛延陀二十万;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亲率三万唐军对十五万高丽军,驻跸山大捷……这战绩,放哪个朝代都炸裂。
《孙子兵法》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冷兵器时代以少胜多太难了,可唐朝军队偏爱玩这种极限操作,还次次赢,到底凭啥?

打仗这事儿,不光靠将军会指挥、士兵不怕死,国家政策、社会风气影响更大,咱掰开说说。
先从政策说起。唐朝铁犁普及了,便宜又好用,小农户自己就能深耕,不用再靠那些大家族,均田制一推,农民乐疯了,政府直接管的农户比以前朝代多多了,兵源质量直接拉满。

府兵制也跟着完善,全国搞了六百多个折冲府,只有家里条件中上等的才能自愿当兵,还能免税免徭役,不过打仗用的武器、铠甲、马匹都得自己掏钱置办。
更绝的是勋田制,打仗立功能分勋田,从武骑尉到上柱国十二个爵位,赏的地从六十亩到三十顷不等。这么一来,中等农民能变富,富的还能当地主,打仗可不就是为自己干了?积极性能不高吗?李世民征高丽时,好多没选上府兵的农家子弟,自己跟着大军出征就为立功,所以啊,战争胜负不光看李世民的野心和将帅本事,农民的支持才是关键。
再说尚武精神。唐朝统治者本就是关陇军事集团出来的,以前跟胡人混一块儿,威望都是靠打仗打出来的,骨子里就尚武。李世民当皇帝后,还经常带着侍卫在显德殿前练骑射,赢了有奖。
当时社会流行豪侠尚武,李渊起兵时就让李建成去河东结交能人,让李世民在晋阳拉拢豪友,他女婿柴超更是任侠闻名。王维诗里都写“使气公卿坐,论心游侠场”,可见当时多流行这个风气。游侠们讲义气、重武力,整个社会都偏武功,唐朝军人能不血脉喷张、斗志高昂吗?
最后是装备。前面说了,唐朝士兵的装备都得自己买,这玩意儿不光保命,还关系到能不能立功当地主,所以他们特看重自己的家伙事儿。
《新唐书》里写,每个士兵标配一张弓、三十支箭、一把横刀,还有长枪或者马槊、长戟,铠甲一副,骑兵连腿、膝盖和马都有铁甲。单兵装备这么全,当时全世界估计也就唐朝军队扛得动。而且远中近武器都有,李世勣带六千人在诺真水打薛延陀时,让三千骑兵下马用长枪和横刀近战,硬是赢了二十万骑兵,装备多好、单兵多能打,一眼就看出来了。
所以啊,唐朝军队总以少胜多,真不是瞎猫碰上死耗子。政策给力,大家伙儿有干劲,加上尚武的风气和精良的装备,打下一个又一个强敌,这才有了大唐那么牛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