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政权是金国扶持起来的-南宋和北宋之间有一个政权 (金国是指)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南宋和北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北宋和南宋,虽然都是宋朝,但北宋被灭于1127年3月,而南宋则是建立于1127年6月,在这当中的三个月空白期里面,其实还有一个被后世史家所承...
北宋和南宋,虽然都是宋朝,但中间其实还有个被后世史家承认的政权,叫“伪楚”。
北宋被灭是1127年3月,南宋建立是同年6月,这中间的三个月空白期,伪楚就存在过。

要聊清楚这个伪楚,得先从靖康之变说起。
北宋末年,朝政烂得不行。当时的宋徽宗赵佶,典型的文艺青年,字写得特别好(现在很多人喜欢的瘦金体就是他创的),但治国?完全是个小白。
历史证明,有才华的皇帝对文化史可能有贡献,但对国家来说,多半是场灾难。
赵佶当上皇帝后,那生活叫一个奢侈,天天信奉道教,在京城里大修道观;还任用蔡京这种奸臣,朝政乱得不行;又在南方搞什么花石纲,挥霍无度,全为了自己爽……

其实也不能全怪赵佶。按照宋朝老规矩,皇帝在位时只教太子怎么治国,其他儿子压根不让碰朝政,免得他们夺位。之前几代都没出事,但到赵佶这代翻车了——他本来不是太子,是他哥赵煦。结果赵煦登基后英年早逝,又没儿子,这才轮到他当皇帝。所以赵佶压根没受过储君培训,一上来当老大,朝政乱套也正常。

可就在赵佶沉迷文青气质、瞎折腾国力的时候,北方的金国却悄悄崛起了。公元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皇帝寨(今哈尔滨)登基。金国一建立,就开始扩张,很快成了辽国的心头大患。这时候的辽国,开国两百多年,政治腐败,国力衰退,金国一来就被打得快亡国了。
反观宋朝,倒是一派歌舞升平。
辽宋自从澶渊之盟后,对峙了一百多年,谁也奈何不了谁。这时候辽国快完了,宋朝自然乐见其成。但问题来了,当时宋徽宗这么个草包在位,根本不会抓住机会。

宋徽宗听说金国一路南下,打遍北方无敌手,就听了朝臣的建议,派人去跟金国联手灭辽。这时候金国正愁怎么灭辽呢,宋朝使臣一来,他们高兴坏了,立马结盟。说好了南北夹击辽国,宋朝打华北,金国打东北,辽国灭了之后,宋朝拿回燕云十六州,金国占北方。
收复燕云十六州,这是宋朝开国以来历代皇帝的梦想。
可惜,从来就没实现过。
客观说,赵佶这选择,战略上不算错。只要拿回燕云十六州,以后防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就有个桥头堡,能占战略主动。但他忽略了一点——宋军的战斗力!

宋朝的军事,本来在几个大一统王朝里就垫底,到了赵佶这会儿,朝政乱、贪腐严重,军队战斗力弱到离谱。
所以,宋朝派大军按约定打辽国时,出现个让人无语的现象:已经被金国打残的辽国军队,居然还能暴打宋军。宋朝出动几十万大军,最后差点被辽国残部全歼了。
仗打成这样,也太窝囊了。
这一战,把宋朝的虚弱彻底暴露在金国面前。
原来宋朝这么弱?被我们打得快死的辽国,他们居然都打不过?那还客气啥?
战场上拿不回来的东西,谈判桌上也别想拿回来。
后来,金国发力把辽国灭了。但双方谈判分赃时,金国开始变脸了。本来约定好金国把燕云十六州全还给宋朝,可宋军根本打不下来,大部分地方还是金国拿下的。吃到嘴的肉,金国哪会吐出来?
最后,金国暂时没想跟宋朝彻底撕破脸,双方还是达成了协议:金国把燕云十六州部分地区还给宋朝,但防守要地基本没给,而且给的地方也几乎是空壳子——人、钱、物资早被金军抢光了。

不完整的燕云十六州,根本没意义。不仅占不到战略主动,还得重建,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而金国这边,经过这一战,彻底看清了宋朝的虚弱。等他们消化掉灭辽的战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好像也能猜到了。
三年后,公元1125年,金国大军南下,打宋朝来了。
开战后,金国分两路,从山西、河北进攻。所到之处,宋军根本挡不住,北方各地很快沦陷。直到金国两路大军打到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才被拦住。

当时开封城里,主战派的李纲负责守城。李纲带着三十多万军民死守,总算把金国挡住了。金国是游牧民族打法,后勤差,在汴梁这边卡住后,战略上就被动了。要是继续强攻,久攻不下,等宋朝援军来了,金军就可能被包饺子。
那就只能议和了。
议和时,金国说要一个亲王和一个宰辅做人质。宋朝最后选了康王赵构和主和派的张邦昌,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议和。后来赵构在金军那边表现得不害怕,金军误以为他不是皇子,就换成了肃王赵枢。
协议达成后,金军撤了。

但接下来宋朝干的事,荒谬得让人没法理解。
按理说,敌人打到了首都城下,好不容易撤了,是不是该好好整顿军务,防着再来一次?
但宋朝完全反着来了。
之前金军南下时,宋徽宗赵佶直接吓禅位给儿子赵桓,美其名曰“不当亡国之君”,其实就是胆小,只想享权力不想尽义务。禅位后,宋徽宗跑江苏去了。
所以后来金军到汴梁城下,是宋钦宗赵桓指挥的,派赵构和张邦昌去金军做人质,也是赵桓下的命令。

现在金军撤了,宋徽宗又觉得还是自己当皇帝好,跑回汴梁。但赵桓已经上位,哪愿意交权,直接把老爹软禁了。
为了防止老爹复辟,赵桓开始清理他爹留下的臣子。结果呢?不光把蔡京这种奸臣除了,连李纲这种大功臣也给踢出朝廷,军权也没了。更离谱的是,为了保住皇权,赵桓还瞎折腾军队。之前金军来的时候,老将种师道已经在黄河南岸布好重兵防着金国再来,结果赵桓听了主和派的,说“万一金军不来,军费不就白花了”,把军队全撤了。这位北宋最后的顶梁柱,直接被气死了。

就这样,金军第一次撤退的几个月里,宋朝忙着内斗,根本没整顿防务,错过了所有机会。
几个月后,1126年8月底,金军再次南下。接下来的两个多月,金国把第一次汴梁被围时来增援的宋军精锐全干掉了。因为没建有效防御体系,宋军根本挡不住,大量精锐被全歼。
到12月中旬,金军再次兵临城下,包围了汴梁。
这次汴梁的情况,可比第一次惨多了。

一方面,金军这次围汴梁前,已经打到洛阳一带,封锁了潼关,导致北宋关中的精锐军队没法东出潼关增援。而这部分军队,正是北宋最后的家底。另一方面,之前的内斗中,会打仗的主战派几乎被清理光了,汴梁城内指挥军队的高层,根本不会打仗。
更可笑的是,当时守城的主宰相何栗,脑子不太好使,居然信了一个假道士的话,说选7777个人摆个“六甲”阵就能打败金军。这支由市井无赖组成的“六甲”军跑到城外跟金军厮杀,结果可想而知。
汴梁外城,就这么被攻破了。

外城破了,宋朝危在旦夕。但这时候宋钦宗又犯傻了。金军说可以议和,但得让赵桓亲自去金军大营谈判。谁都这是圈套,但赵桓信了,真去了。
去了,自然就回不来了。
赵桓一走,汴梁连皇帝都没了,加上他要求城内主动投降,金军基本没打硬仗,就进了内城。
自此,汴梁彻底陷落。
汴梁陷落后,金军把城里的人口、财产全抢光了。

另外,金军打下汴梁后,还遇到个小问题。
要知道,十几年前金国还是北方游牧势力,人口不多。打下汴梁后,怎么统治就成了大问题。金国想过直接灭宋,但就算打得下来,凭女真族那点人口,也统治不了这么广的疆域和这么多百姓,而且他们也不知道怎么统治。
再加上当时宋朝百姓仇视金国,南方宋朝力量还很强。所以金国统治者想了个办法:再立个皇帝。

不过这个皇帝得听他们的,主要作用就是帮金国收钱、送岁币。这样金国不用费心统治这块地盘,按时收钱就行。
决定这么干后,金国开始找合适的人当代理人。当时汴梁老百姓请求复立赵氏子孙为帝,但这反倒让金军更警惕——原来老赵家还有声望,那更不能让他们当皇帝!
最后,金军选了之前去他们那儿做人质的张邦昌。

张邦昌原本是宋朝宰相,主和派,跟李纲、种师道这些主战派对着干。官职够大,又是主和派,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1127年3月7日,张邦昌在金军扶持下登基,国号“楚”,后世管这叫“伪楚”。
张邦昌登基后,金军撤了,临走前洗劫了汴梁,把城里所有赵氏子孙抓去了北方。
金军撤了,张邦昌这个皇帝可不好当。开国皇帝哪个是自己打下来的江山?有谁是被硬扶上位的?金军撤后,满朝文武都不服他,他也没兵权,压不住众人。其实张邦昌一开始就知道这皇帝不能当,金军找他的时候,他各种推辞,但金军拿屠城威胁,他没办法才答应的。
所以张邦昌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再当下去必死无疑,赶紧下令找赵氏子孙,打算把皇位还给老赵家。当皇帝这段时间,他知道自己犯众怒,不敢真把自己当皇帝。不让百官下跪,称“予”不称“朕”,公文称“手书”不称“圣旨”,金军搜汴梁时,他还多次阻止。
就连宋徽宗和宋钦宗被带走时,已经是皇帝的张邦昌,还身穿丧服,设香案送别。
后世都骂张邦昌是卖国求荣的大奸臣,但其实他这人挺复杂的。
当然,有一点可以确定:他确实是投降派。
金军撤了,张邦昌也愿意还政赵家,但问题来了——就算想找老赵家的人当皇帝,找谁呢?金军撤退时把赵氏子孙全带走了,老赵家还有人吗?
别说,还真有一个。
就是之前去金军谈判的赵构。
赵构之前去金军谈判,还顺利回来了,回汴梁后引来朝野赞誉,他哥赵桓也挺欣赏他。后来金兵第二次南下时,赵构被赵桓任命为兵马大元帅,去河北募兵回援。因为当时赵构在河北,刚好躲过了金军,活了下来。
既然只剩赵构了,那就只能让他当皇帝了呗。

金军撤后,张邦昌先请宋哲宗废后孟氏监国,然后赶紧联系身在河北的赵构,打算还政赵家。
1127年4月10日,张邦昌退位。从3月7日登基算起,伪楚政权一共存在了32天。
赵构登基后,南宋就这么开始了。张邦昌因为有“禅位”之功,被封了个同安郡王。后来赵构要抗金,起用了李纲。李纲一回来就弹劾张邦昌,结果张邦昌被贬,同年七月就被赵构赐死了。
伪楚的存在,其实是靖康之变后,金国为了自己利益扶持的政权。金国虽然打下汴梁、俘虏了徽钦二宗,但宋朝军民的抵抗让他们不得不放弃对宋朝的统治,只能搞个伪楚这样的伪政权。

整个宋朝,不光北宋,南宋也差不多。经常是皇帝怂,老百姓却很勇敢。这现象说真的,挺奇葩的。要是宋徽宗或者宋钦宗能稍微硬气点,脑子多放在对付外敌上,估计也就没有靖康之变了,更不会有这个伪楚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