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
许震寰,上海人,上世纪70年代中学生,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到贵州插队。他......
许震寰,上海人,上世纪70年代的学生,因为时代背景,被分到贵州插队。他住在一对老夫妻家,老两口也没儿女,日子过得也挺安稳,老头下地干活,老太太在家操持家务。可他从大城市一下子到了偏远农村,落差是真挺大的,心里挺不好受的。 过了一段时间,放工回家,就在门口发现了个红色的圆饼,凑近一看是个象棋,看着就有点年头了,字都快没了,不过还挺有光泽的。 正盯着呢,老人急忙走了出来,看到他拿着棋子,赶紧说:“小许,你捡着了啊,我怕丢了找不到。” 许震寰问:“老大爷,您会下棋啊?” 一听下棋,老人眼睛就亮了,说:“小许,你会下?来,杀盘!”说着就拉着他去了后院,拿出了个大盒子,盒子里就藏着一副枣木象棋,缺的就是许震寰捡到的那个。 之后,老少俩人每天下棋解闷,棋艺也是越来越好,打得有来有往的。 几年后,突然传来消息说大学开始招生了,而且是推荐制度,只有当过三年工人、农民或者当过兵的人才有资格,这叫“工农兵大学生”。 这机会肯定有门路的人占着,许震寰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觉得轮不到自己,一开始也觉得没戏。可一纸通知下来,要求他去公社报到,结果轮到了他。 后来他才知道,公社里轮到一个名额,有两个有关系的人想争,因为关系差不多大,争得乱七八糟,影响不好,上面就没收了,然后抽签,结果就抽到了他。 这消息一出,许震寰简直不敢相信,跟老人说了这件事,老人也高兴得不得了,当天还炒了点蒜,做了块腊肉,喝了几杯。他兴奋得一夜没睡着,可到了半夜,肚子却疼得厉害。 一开始想着忍忍就好了,可越躺越疼,早上起来,实在忍不住了,就开始呻吟。老人听了,赶紧套车,把他送到了公社医院。 医生说得是急性阑尾炎,得开刀,可公社医院没这个条件,得去镇医院。一听要开刀,许震寰吓坏了,倒不是怕开刀,而是开刀的话,起码得休息一两个月,上大学的那个机会就没了,于是想着撑一会儿再说,所以死活不肯去镇医院。 老人没办法,琢磨着还有一个办法,不过不一定管用,就算不行,也得去医院。 许震寰听说还有办法,赶紧答应了,心里想着:万一不行,我也不会去开刀的。 老人带着他回去,老太太一看到,就埋怨说:“你怎么把小许带回来?” 老人说:“小许说开刀的话,上大学的机会就没了,所以不肯去。” 老太太着急地说:“人命关天,你怎么能这样?” 老人就说:“不是还有一个办法吗?” 老太太犹豫了一下,老人就跟她耳语了半天,老太太才点了点头说:“那我试试吧。” 等到了晚上,许震寰疼得难受,浑身冒汗,这时,老人扶着他起来说:“小许,坚持一下,千万别说话。” 许震寰不知道怎么回事,只觉得老人背着自己贴了些什么东西,身体一轻,老人就背着他走了起来。老人虽然不高,但是力气还不错,一路上,老太太提着灯笼在前面引路,走了好一段路,许震寰就晕过去了。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他突然醒了过来,听着风声,发现自己竟然在山里。他张嘴想说话,老人捂住了他的嘴,示意他别说话。 这时,他感觉小腹传来一阵寒意,低头一看,发现肚子上扎了一根金针。按理说扎针得用艾绒,可他却感觉到刺骨的寒意。他正想着是不是太烫了,却看到一只手伸过来,拔掉了肚子上的金针。 这针扎在肚子上没看出什么异样,拔出来时却发现长达两尺。说来也怪,一拔出金针,他便感觉疼痛消失了,要不是老人捂着他的嘴,他都要长舒一口气了。 这时,他听到有人说:“此人肠痈已愈。” 声音低沉,仿佛从井里传来的。老人什么也没说,示意许震寰跟自己走。 许震寰感觉疼痛消失了,也能走路了,跟着老人走了几步,他很好奇,回头看了一眼,却看到后面站着一群人,穿着长衫,还有不少人提着灯笼。可是明明有这么多人,却没有一点声音。 他既好奇又害怕,回到家里,老太太在门口把灯笼点燃烧掉了。老人压低声音说:“还好,小许,你现在可以说话了。” 许震寰再也忍不住,问道:“老大爷,刚才你们把我带到了什么地方?扎针的是什么人?” 老人说:“他是地市最出名的郎中。好在他能治,不然你的病就要耽误了。” 许震寰又问,老人就不肯说了,只让许震寰跟谁也不要说。后来许震寰上了大学,分到了江苏的一家厂当干部。他十分感激这对老夫妻,只是没机会回去,写了几封信,但是没有回音。想起那晚的事情,总觉得梦幻般,他几乎不敢相信是真的发生了。 急性阑尾炎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素问》,也就是现代医学说的急慢性阑尾炎。针灸对慢性阑尾炎的确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那次许震寰得的是急性阑尾炎,竟然也能针到病除,真是太厉害了。 “地市”这个词,最早见于明人谢肇淛的笔记《五杂俎》。其中提到“秦始皇作地市,令生人不得欺死人,是人与鬼市也”。只是秦始皇的地市在咸阳附近,根本不在贵州,而且只是个传说,老人口中的“地市”与谢肇淛笔下的地市是不是同一处,或者只是相类,就无人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