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异事之刘母托梦
话说刘七都快奔三了,村子里的同龄人、甚至比他小几岁的人都盖上新房、娶上媳......
话说刘七都快奔三了,村里同龄的人,甚至比他小几岁的人,都盖了新房,娶了媳妇,抱上了儿子。可他呢,还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父母留下的积蓄早就花光了,于是他开始胡混,打架斗殴,偷鸡摸狗,混吃混喝。村里人都说他是个扶不上墙的家伙。
小时候听村里人讲,他爷爷当年在四邻八乡可是出了名的能干人。爷爷读过几年学堂,脑子灵,人勤快,讲信用,在外经商多年,日子过得很殷实。后来厌倦了商场上的尔虞我诈,就回到了家乡务农。
爷爷当年赚的钱买了十几亩良田,还盖了一个四合院,刘家一时也成了当地五大富户之一。后来,爷爷娶了当地张家小姐为妻。张家小姐虽然出身富户,却是个操持家务、相夫教子的好帮手。
刘家殷实的家境,和睦的家庭,让大家都羡慕不已,说诚信经商发财,置办良田建大宅,家庭和睦享天伦,幸福生活代代相传。
刘七的父亲虽然没有爷爷那样头脑灵活,但为人朴实,踏实肯干,在种田方面样样精通,日子过得也挺好。
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爷爷因为家庭成分问题,不堪批斗,选择了自尽。两年后,奶奶也郁郁寡欢地去世了。
接连的变故让刘七七岁时,父亲在帮别人盖房时,触电身亡。孤儿寡母的生活一下子变得艰难起来。
刘七从小被父母宠爱,想吃什么、想什么,父母都尽量满足他。父亲去世后,母亲每天在村里帮人干活,省吃俭用,想给儿子攒点钱成家。于是刘七就野了,上学逃课,打架斗殴,到处游荡。不管家里有多难,也不体谅母亲的辛苦,每天好吃懒做。想吃什么、想穿什么,如果不能如愿,就抱怨母亲,甚至耍赖。母亲常常为他担心、伤心,劝说他,可他总是置之不理,甚至和母亲吵架,离家出走。在外胡混几天,像个乞丐一样回来,就这样,刘七在母亲失望、眼泪和叹息中长大。
真是的,养儿防重于泰山,别太宠溺,否则会放纵。教子无方母后悔,刘七胡闹辱没了祖宗。
刘七母亲的身体终于累垮了,精神也崩溃了。临终前,她把攒的零钱交给了刘七,说不出话来,眼泪已经流干了,直到去世都没有闭上眼睛。
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刘七草草地安葬了母亲。母亲不放心、不放心的神情,亲友们的劝说,让刘七安分了一段时间。可他还是没能战胜懒惰和酒瘾,仗着母亲留下的钱,又开始了四处游荡的生活。
这天晚上,刘七和几个赌友摆了一天的赌局,头昏脑涨,但运气还不错,赢了一些钱。于是他在街上买了猪头肉、花生米和两瓶“杏花村”,请村里另一个输钱的赌友“酒中仙”来家里一醉方休。
由于刘七很久没交电费,家里的电被停了。刘七点上蜡烛,把酒菜摆上桌,两个人就开始喝酒、推杯换盏。没过多久,两人都感觉飘飘欲仙。
“刘七,我的儿呀。”
刘七大笑道:“哈哈,你还号称“酒中仙”呢。这才几杯酒,就开始说不清了。谁是我的儿子,我看你是想占我的便宜。”
“唉,你说你怎么这么不省心啊!”那“酒中仙”却不理会,正色道,“我以前天天苦口婆心地劝你,一直劝到我死了,你现在怎么还是不听话,还是不改啊?”
“如今人家都是老婆孩子热炕头,骑着摩托住新房,可你还是光棍一条,破房旧院,你就不着急吗?”
刘七起初以为是那醉鬼胡说,但这次他说得清清楚楚,那声音和他妈妈的声音一模一样。刘七顿时清醒了一部分,害怕极了。他小时候听村里人讲死人附身的怪事,虽然觉得是迷信,但他还是害怕。可现在,那“酒中仙”说话的声音、语气确实和他妈妈一样。
刘七小心翼翼地打量着“酒中仙”。幽暗的烛光下,“酒中仙”也许喝醉了,眼睛似睁未睁、空洞迷离。他低声问道:“妈,是你吗?”
“你小子还记得你老娘啊,我还以为你把我忘了呢?”
这时,刘七才突然想到,农村亲人去世后有七七的习俗,每一七为七天。每一七的最后一天都要烧纸祭奠、超度灵魂。可他自从母亲头七后,就再也没有给母亲过七数、烧过纸。
刘七顿时害怕极了,也愧疚万分,赶忙跪在“酒中仙”面前,“妈,我对不起你。你在世时我没有好好孝敬你,死了还不好好给烧纸敬奉。我知道错了,我今后一定改,什么都改,您就原谅我吧。”
“儿呀,你能说出这些话,证明你还有得救。其实,我不在乎你给我烧什么纸,只要你自己别走邪路,好好生活,比什么都强。生前我不放心你,死后你不要再让我为你操心了,让我好好安息,行吗?”
刘七彻底清醒了,泪流满面:“妈啊,我知道错了,真的知道错了,我一定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不会再让您操心、伤心,您就放心吧、安息吧。”
刘七说完后,看见“酒中仙”居然打起了呼噜,自己也迷糊了。
邻居家的公鸡打鸣惊醒了刘七。他睁眼一看,天已经大亮,发现自己和“酒中仙”竟爬在饭桌上睡了一夜。他推醒“酒中仙”。“酒中仙”揉了揉眼睛,伸了伸懒腰,下意识地看了看墙上刘七母亲的遗像,疑惑地对刘七说:“昨晚,我做了个梦,梦见了你妈。你妈好像还让我给你带话了呢。可我现在什么也想不起来了。”
刘七拍了拍“酒中仙”。“酒中仙”不解地摇摇头。
第二天,刘七收拾好家里,背着行李,来到母亲的坟地,上了一柱香,烧了些纸钱,磕了三个响头,便默默地到外地打工去了。
这正是:儿不争气母忧伤,死后牵挂仍托梦。浪子回头金不换,改邪归正慰母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