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风水局:邪地养家,搬移路断香火绝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姓王,因为他曾经被划分为“中农”,就称他为王中农吧。在讲他的......
故事的主人公姓王,因为他曾经被划为“中农”,所以我们叫他王中农吧。
要说起王中农,得先说说他的老爹,我姑且叫他老王。
老王可不是普通人出身。他家在咱们镇(现在有些地方划到别的镇了)可是四大家族之一,巅峰时期有近三千亩稻田,山林也很大。老王很早就展现出不凡的天赋,十八岁就考中了秀才,在我们这小地方简直是天才级别的。据说考秀才的难度,在当时就像现在考清华北大一样。老王还是个见过大世面的人,北上武昌求学了好几年。
可他的父亲,一个固守传统的地主,非要他回家娶亲。这可能让老王心灰意冷了,毕竟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有差距。
老王一回家,就烧掉了所有的书,发誓再也不读书,甚至连写字都戒了。据说过年的对联都是别人贴的,这可真够怪的。
可能小地方缺少能和他交流的人,所以他变得很沉默,很少出门。遇到熟人,就只是点头示意,从不闲聊。在家,也不和家人一起吃饭,都是让下人另烧一份送到他房间,逢年过节也一样。
他唯一的爱好是收集药方,大多是口口相传,没有文字记载。他对草药特别痴迷,能和他聊上话的,也都是一些郎中或者有药草秘方的人。
有一次,听说有人知道治蜈蚣咬伤的特效药,他竟然用三亩稻田去换。这说明他在草药方面是相当有造诣的。
但他却从来不给别人看病,如果有人求他,他就告诉那人:“你到某某那去,他会治。” 他开垦了一大片地种药,用竹子围了起来,平常不让别人进去。据说他老婆想摘里面的花,让丫鬟去摘,他大发雷霆,虽然只是瞪了人一眼。
他不喜欢经营田地,也从不买。自家田地,谁种,收多少租,他都不管,都是管事的先生说了算。遇到歉收,有人交不起租,他也会派人到那家核对账目,从不催缴——我们那是自给自足的地方,歉收的时候少,以前的人也都很朴实,最怕欠账。
所以,在人眼中,他就是一个怪人。后来年纪大了,性格才变得随和一些。我想,是寂寞得太久了,或者认命了才这样,因为他后来对风水产生了兴趣。
在我看来,中国人,不论高低贵贱,灵魂深处,似乎都有一种大兴土木的情结。所以很多地方植被破坏得很严重。“蜀山兀,阿房出”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老王那个时期,我们那靠近县城的周边地区,建房用的木材就已经开始短缺了,于是,没钱的人家,就只能去偷了。以前我们那到县城的交通还算方便,所以进山偷木材的人比较多。村里人那些没事做的小年轻,往往会组织起来扛着土铳护林。
有一天晚上,一群偷木材的人迷了路,居然在村庄附近砍树。晚上声音传得远,被人听到了。这些护林的年轻人,一下子兴奋起来——要是离村远,打起来说不定吃亏,现在离村这么近,绝对不怕打不过。
于是他们用了围捕野猪的方法,悄悄把偷木材的人包围起来,先朝天放了几声,然后大喊:“捉贼啊!捉贼啊!”那些偷木材的,吓得四处乱窜,纷纷逃跑。这些护林的年轻人,计划得很好,但最终一个偷木材的都没抓到,心里很不服气。
忽然,听到林中有窸窸窣窣的声音,追上去一看,是两个孩子,十六七岁和十四五岁。年纪小,吓得找不到路。于是护林的年轻人用土铳逼着他们把刀扔了,然后冲上去拳打脚踢,直打到他们在地上爬不起来才停手,然后扯了两根葛藤捆住了,像抬野猪一样抬下山。
因为这山是老王家的,于是他们就把两人抬到老王院子里扔下,大喊:“老王,老王!捉到两个贼,偷你家的木(木材)”老王一家上上下下都纷纷出来了。
老王老婆一看这情形,连声说:“造孽啊!造孽啊!你们把人打成这样做什么?”连忙叫人把两人松开,叫大家到大厅里去,然后吩咐丫鬟去做饭。
老王起来一看,直摇头:“你们这些后生,真不懂事,这是两个小孩,毛都没长齐,把人家打成这样!”
护林里面的一个年轻人嚷起来:“小孩就偷东西,还打不得?今天是偷你家的,要是偷我家的,我要把他打死!”
老王只是笑了笑,说:“你这么厉害,等一下不喝半坛酒不准回去!”
两个小孩这时已经吓得浑身发抖,站都站不起来,只能躺在地上。老王于是叫“长年”点灯,到药园里扯了草药榨出汁水,对两个小孩说:“喝了!”两个小孩以为是要毒死他们,吓得哇哇大哭起来。
老王叫他老婆过来,说:“你快让他们喝了,这两个都伤了内脏,迟了以后治都治不好!”
说完,回头对护林的年轻人说:“你们要吃什么自己到灶前(厨房)去说,我精神没你们好,要睡觉了!”然后头也不回就走了。
老王老婆这才告诉两个小孩,这是“贼牯药”,在咱们那说法,就是不管伤得多重,只要刚受伤喝下去,能保住内脏,不会落下病根。因为最初是做贼的人防身的秘方——做贼必定会失手,失手肯定被打,吃了这药,能保命。
那边,偷木材的同伴纷纷回到了家,点人数,发现少了两个人。开始还相互安慰说肯定是小孩走得慢,可天亮了,还不见人回来,顿时都慌了神。两个孩子的母亲,听说他们被追着到处跑,害怕自己的儿子已经被打死了,双双急得晕死过去了。
他们这个村也是大家族聚居地,于是,族里把人组织起来商量怎么办。大家的意见是:先派一个人去探探情况,到底是打死了,还是扣住了,然后再做决定。为什么只派一个人呢?因为错的是他们这一方,人去多了,会让别人觉得你想仗势压人,稍有言语上的不妥,很容易激起宗族斗争——农耕时期,宗族的荣誉是很重要的。
这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说:“那就我去一趟!”话一说出口,大家就直摇头,这个人姓彭(这家族都姓彭),五十多岁,平时话极少,属于木讷型的人。
族长担心他不会说话,把事情闹大,委婉地说:“这个,要能把事说圆(大概意思是说要能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老彭说:“两个小孩不懂事,砍两根木头,没多大事,我去一趟。”因为没人,族长只得同意了。
老彭一到我们村,找了个熟人问:“老表,我屋里(含有家族的意思)有两个没用的,昨日到你们这砍木,你晓得在哪个地方么?”
那人回答说:“两个小孩吧,在老王屋里(农村小道消息传播极快)!”然后指了路。
老彭见到老王,还没开口,老王倒先说话了:“你是来接两个小孩的吧?我还准备让他们吃了中饭再回去!”
老彭说:“是啊!真是没脸没皮,实在对不住!”
然后把两个小孩的情况细细说了一遍,总而言之是穷苦。会来偷木材,是因为想积攒木头,以后好建房——他们家的房子快倒了,而且父亲也去世了。另外,在农村,房子不好,是没有女子愿意嫁过去的。
还没等他说完,老王说:“没事,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哪家没有个落难的时候?只要是自己屋里用,你过来跟我打个招呼就是,这木烂在山里还不就烂了。就是而今有些人心太大了,砍了去卖,这是要不得的!”
老彭连忙保证:“老兄你放一万个心,日后我们那还有人过来砍木,你找我就是!”
老王笑笑说:“这两个伢哩(小孩)屋里急得不得了了吧!这样,我就不留你了,既然劳你来了,就到我这扛一根干木(风干的木头)回去,这两个伢哩昨日吓到了,肯定扛不动,我喊人帮他们扛了送到某某地方!”
老彭连忙说这怎么好意思,老王一挥手:“几根木值不了什么,就是你回去跟他们屋里(家长)说说,这么小的伢哩,要珍贵一下,昨日夜里,我们这的后生要是发猛(耍狠),真的用铳来打就没命了!”说完,就吩咐两个长年带老彭及两个小孩到牛栏楼上挑木头(农村木头一般放在牛栏上面)。自己就进屋了。
老王有个特点,说话但凡挥了手,就是送客的意思,不会再说了。
随后,老彭在老王房子周围转了一圈,然后掏出烟丝,对着屋里喊:“老兄,出来吃筒烟哦!”
老王有点纳闷,但还是叫丫鬟搬椅子出来晒太阳(这时是秋天),两人就默默地抽烟。
许久,老彭发话了:“老兄,我看你这屋做得不久啊(刚做不久)!”
“也有十几年了!”老王说。
“你屋里在这住了蛮多代了吧?”老彭问。
“从老公公(曾祖父)开始就住这里。”老王说。
“我看你屋里钱是有蛮多,但这屋却不敢多做,只能依你的老宅的地盘(地基和方位)”
老王一听,大吃一惊,因为这是他家族的秘密,祖上有交代,不管有多发达,房子的格局不能变。这件事,只有老王知道,对他老婆都没有说。
但他嘴上还是轻描淡写地说:“这有什么说法呢?”
“怎么说法?老兄,我这个人从来不多说话,都是别人说我听。刚才听我两个侄子讲(按辈分,那两小孩应该叫他叫叔叔),不是你,他们可能命都没了,今我就要多两句口,你莫见怪!”
老王顿时落寞起来。这时,他自己也懂些风水,但只能看到“形”,看不到“气”,虽然有预感家族可能要败,但不知道会败成什么样。老彭这么一说,也大致明白了。
老彭见老王如此,就安慰他说:“老兄,我没什么道艺,依我看,把你门前这路改一下,看能不能化了这一劫!”
“怎么改?”老王问。
老彭起身,指着门口说,当年,你屋里为什么把路修得绕到你家(老王家住在半山腰,山不高)而不直接修上来呢(直线,要省好多路),就是为了主财。而今,你把路改到从你大门口直下到山脚下,短短一段距离,居然转了三个弯。”
老王正要再问路要怎么修,老彭却起身告辞:“已经晚了,我要回去,今我也说打乱话(胡说八道),你莫见怪(责备之意)!”然后扛了木头就走了。
随后,老王做了一个当时大家都不能理解的决定:把自家门前老路废掉,从大门口直修一条新路下到山脚,短短一段距离,居然转了三个弯。
有点风水常识的人都知道,一出大门就是下坡路,是很不吉利的。附近的人都纷纷议论:这老王恐怕是作死(按我们那说法,人接近死亡时,往往会做一些离奇的事情),不知道听谁“嚼蛆”(胡说八道)修这么条路!
当然,后面的事情,证明老王的这一决定,应该说是很明智的,讲他儿子王中农的故事才会体现。
写(复述)这故事,很是纠结,很多细节,其实我也知道,一笔带过,从叙事的角度来说,是更好地。之所以叙述得这么冗长,是因为我觉得,像老王这样有才华学问的人,一生只留下一个玄幻的故事,实在可惜。
他的善良、傲气和乖张,很有名士风范。他的同窗,用他的话来说,学问在他之下的,有的做官,有的纵情得意。只有他,守着几块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稻田,老死于穷乡僻壤之中。我们常人,总是感叹自己为贫穷所困,为低贱所困,其实,从老王来看,又有多少人是为富贵所累,为荣华所绊呢?有些官二代、富二代,若能生在平常人家,何尝不是有机会凭自己创出一番功业,最终却只能在父辈庇佑之下,庸庸碌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