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电死的外星人
被电死的外星人:起源、传播与文化解读1. 事件的最初出现早在 2013 年的某个深夜,一个名为《外星人来了》的短视频在中国的弹幕视频网站上悄然流出。视频的核心片
被电死的外星人:起源、传播与文化解读
1. 事件的最初出现
早在 2013 年的某个深夜,一个名为《外星人来了》的短视频在中国的弹幕视频网站上悄然流出。视频的核心片段是一位装扮成外星人的演员,在模拟科研实验室的布景里被一根高压电缆意外触碰,瞬间全身抖动、四肢抽搐,随后“轰”的一声倒在地上,伴随一阵刺耳的电子噪音。虽然现场的灯光、特效都极其粗糙,但那一刻的“电击死亡”画面却异常抓人眼球。
这段素材的上传者在标题里写了“被电死的外星人”,并配上了“笑哭了”的表情。视频本身时长不足两分钟,却在弹幕区掀起了狂热的讨论。弹幕里出现了大量的调侃:“外星人都这么怂”“这波操作我服了”。短短几天,播放量突破百万,成为当时网络的热点。
2. 语义的演变
从最开始的字面含义来看,“被电死的外星人”仅是一次拍摄失误的戏剧化表现。然而,随着大量二次创作的出现,这句话的含义逐渐被抽象化、符号化。
- 意外的“倒地”:在许多游戏直播或比赛回放中,玩家的角色被突如其来的大招秒杀,常被配上“被电死的外星人”表情包,以形容那种毫无防备的瞬间垮掉感。
- 尴尬的突发:在社交媒体上,某人因为一句不合时宜的言论或行为瞬间被“击倒”,网友会调侃其“像被电死的外星人”,暗指突如其来的尴尬和失态。
- 自嘲的姿态:在一些自媒体的吐槽视频里,UP 主会把自己在直播中被观众弹幕“电死”的瞬间,配上外星人形象,形成自嘲与观众互动的桥梁。
可以看到,这一梗在不同的语境里被灵活搬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网络语言体系。
3. 二次创作的繁荣
表情包 是该梗最常见的二次创作形式。最初的那段视频被截成多帧 GIF,分别对应“电击前的期待”“电击瞬间的惊恐”“倒地后的懊恼”。随后,艺术家们对外星人的造型进行二次绘制,加入了更夸张的表情和文字,形成了多个版本的“被电死的外星人”表情包,常见的配文有:
- “我今天的状态”
- “被老板点名”
- “这波操作太闪”
配音改编 也是传播的重要手段。许多配音爱好者把原始的电击音效换成了《星际争霸》里的雷神之锤、或是《英雄联盟》中的极限技能音,制造出更具冲击感的效果。随后,这类配音被用于各种短视频的背景音,形成了“电击+外星人”二次元式的笑点。
段子与小说 更是让梗延伸到文字层面。在贴吧和论坛里,网友常用“被电死的外星人”开头写段子,后面紧跟各种奇葩情节:外星人被大妈的电饭煲电死、外星人被网红的抖音灯光电死……这些段子往往以夸张的方式调侃现代生活中的“高压”场景。
4. 文化意涵的剖析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被电死的外星人”之所以能够迅速走红,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层面:
-
陌生与熟悉的冲突
外星人这一形象本身带有强烈的科幻色彩,象征着未知、神秘。当它与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通的“电击”情节相结合,制造了一种强烈的对比效果。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了一种“陌生的熟悉”,进而产生共鸣。 -
意外伤害的投射
电击在现实中常被视为一种突如其来的、不可逆转的伤害。将这种伤害投射到外星人身上,实际上是把观众自身在职场、学习或社交中面对的突发打击进行了一种幽默化的“外化”。这种外化让人更容易以轻松的方式面对压力。 -
自嘲与社群认同
网络社区往往通过共同的梗来建立“内部语言”。使用“被电死的外星人”表情或段子,既是一种自嘲,也是一种暗示——大家都懂这背后的尴尬感。由此形成的社群认同感,使得该梗在群聊、弹幕、评论区持续发酵。
5. 与其他网络梗的关系
在中文互联网的梗生态系统里,“被电死的外星人”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其他流行梗形成了微妙的关联。
- “我太难了”:两者常在同一个段子里并用,一边描述被电的外星人,另一边配上“我太难了”的自嘲文字,形成双层笑点。
- “我可以拦截所有的弹幕”:在直播间,当主播因弹幕攻击“电死”时,观众常会用“被电死的外星人”来形容弹幕的凶猛。
- “这是个坑”:很多游戏视频在出现“被电死的外星人”表情后,会紧接着出现“这是个坑”的吐槽,暗示玩家无意中掉进了游戏的陷阱。
这种多梗叠加的现象,使得“被电死的外星人”在网络语境中更具层次感,也更易被后来的创作者拿来进行再创作。
6. 商业化尝试
梗的流行往往会吸引商业机构的关注。自 2018 年起,不少品牌在宣传视频中暗藏“被电死的外星人”元素。例如:
- 某电子产品 在新款手机的广告里,加入了外星人因“高压充电”瞬间倒地的戏码,以“强劲续航,安全可靠”为卖点。
- 一家快餐连锁 通过推出“外星人套餐”,配套的限时表情包里就包含了电击死亡的外星人,鼓励顾客在社交平台分享餐后感想。
这些营销手段的效果各有千差,但普遍得到的反馈是:年轻用户对梗的熟悉度提升了广告的记忆点,品牌亲和度得以加强。
7. 未来展望
回顾过去十余年的网络文化演变,“被电死的外星人”已经从一次偶然的拍摄失误,成长为一个跨平台、多维度的文化符号。它的传播路径映射出短视频、弹幕文化、表情包经济的快速迭代,也揭示了用户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对幽默的需求。
未来,随着 AI 生成内容的普及,类似的梗可能会被更快地合成、改编,甚至出现全自动的“梗生产线”。但正因如此,像“被电死的外星人”这样已经形成完整社区记忆的经典梗,仍然会在新媒体的海潮中保持一定的辨识度。它或许会被重新包装,出现在元宇宙的虚拟场景里,或以 AR 形式出现在现实街头的广告牌上。无论形式如何变化,电击的瞬间与外星人的尴尬形象,都已经深深镌刻在当代中文网络的情感地图中。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