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了外星人
2023 年 9 月的星际信号去年秋季,位于智利的 ALMA(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阵列)接收到一段异常的射电波形。与常规的星际噪声不同,这段信号在频谱上呈现
2023 年 9 月的星际信号
去年秋季,位于智利的 ALMA(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阵列)接收到一段异常的射电波形。与常规的星际噪声不同,这段信号在频谱上呈现出高度规则的脉冲结构,类似于人类早期的调制信号。信号的来源被快速锁定在距离地球约 12.4 光年的格利泽星系中一颗类太阳恒星附近的未知天体。
在收到原始数据后,全球数十个射电望远镜团队同步开展了追踪观测。包括美国的甚大望远镜(VLA)、欧洲的 LOFAR、俄罗斯的 RATAN-600 在内的多台仪器均在不同波段捕获到相同的模式。经过交叉比对,科研人员确认这并非仪器误差或地面干扰,而是一种持续约 7 分钟、随后停顿 3 分钟的周期性信号。
现场的物理学家
在信号确认后,斯坦福大学的量子信息实验室组建了一个跨学科团队,专注于对信号进行信息学分析。利用自编码器与卷积神经网络的组合,对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后,发现其中隐藏了一个 128 位的二进制序列。进一步的解码显示,这段序列对应的是一种基于素数的数学结构——与人类已知的任何编码方式都有显著差异。
随后,MIT 的天体物理学家针对信号的能量分布展开计算,推断出发射源的功率约为 10^18 瓦特,远高于已知的自然天体(如类星体或伽马射线暴)能够产生的能量水平。计算模型显示,这种功率需要相当于数百亿颗地球的能量输出,暗示背后可能拥有高度发达的能源利用技术。
政府与国际组织的反应
在信号公开的第二天,联合国安理会紧急召开了第一次“外星通信专项会议”。会议邀请了来自 30 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外交官与安全顾问。讨论的重点围绕两大议题:一是如何在不泄露敏感技术细节的前提下,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与透明度;二是针对潜在的外星文明,制定应对的国际准则。
美国国防部随后发布声明,强调目前尚未探测到任何威胁性迹象,所有行动均以防范为前提。与此同时,欧洲空间局(ESA)宣布加速“光速星际探测计划”,计划在 2026 年发射一颗专门用于捕获类似信号的深空探测器。
科学界的进一步验证
在信号被确认后,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协同展开实验,尝试在实验室中模拟可能的信号产生机制。研究团队排除了自然粒子束、黑洞蒸发及高能等离子体等常规解释。最终,一种基于量子纠缠的“信息泵”模型被提出,该模型能够在星际尺度上实现能量与信息的同步传递。
该模型的核心概念是:当一个高度稳定的量子态在宏观尺度上受到外部驱动时,能够以光速以上的速率将信息编码至辐射场中。虽然此类技术目前在地球仍属理论范畴,但信号的特征与模型的预测相吻合,进一步提升了对外星技术的可信度。
社会与文化的冲击
信号公布后的第一周,全球媒体的报道量突破 5 亿次。社交平台上,#外星信号 与 #格利泽谜团 成为热搜话题,出现了数以百万计的讨论与二手创作。从专业的科普视频到民间的科幻小说,内容呈现出多层次的想象空间。
在教育领域,世界多所大学迅速开设了“星际通信与外星文明”选修课,课程大纲涵盖信息论、量子通信、天体生物学以及跨文化交流。与此同时,一批非政府组织——如“地球共同体”——呼吁在与潜在外星文明进行对话时,应以和平、透明的姿态展开,避免因技术不对称导致的误判。
未来的探索路径
为了进一步验证信号的来源与性质,科研团队计划在接下来的两年里进行高分辨率干涉成像。预计通过 VLBI(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能够将信号源的角分辨率提升至毫弧秒级,从而精确定位其在格利泽星系内的具体坐标。
此外,“星际探测器 2.0” 项目已经进入概念设计阶段。该项目的目标是搭载可量子纠缠的探测器,将人类的第一个主动信号发送至格利泽星系,检验外星文明的反馈机制。设计团队已开始与多国航天机构协商,力争在 2030 年前完成搭载并发射的技术突破。
大众的期待与警觉
在这场宏大的星际事件背后,普通人也在思考个人生活的意义。有调查显示,超过 60% 的受访者表示,发现外星文明让他们重新审视对地球未来的规划。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声音提醒公众保持理性,警惕可能出现的商业炒作与伪科学。
虽然关于外星文明的争论仍在继续,但这段来自遥远星系的信号已经成功打开了人类与宇宙之间的第一扇门。无论后续发展如何,它都将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