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内衣叫什么?全面揭秘古代内衣名称、种类与演变历程**
古代内衣的名称、种类与演变历程一、先秦至汉代的雏形1. 裈(kūn)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至秦汉时期的“裈”。它是一块方形或矩形的布料,系在腰间,下摆自然垂落,覆盖
古代内衣的名称、种类与演变历程
一、先秦至汉代的雏形
1. 裈(kūn)
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至秦汉时期的“裈”。它是一块方形或矩形的布料,系在腰间,下摆自然垂落,覆盖大腿部位,起到防寒保暖的功能。裈的系法多为系绳或扣子,根据不同身份和地区的习惯,形制略有差异。贵族常在裈外加披帛,以示身份。
2. 小襦(xiǎo rǔ)
汉代的女子常在外衣内穿一件纤细的短上衣,即小襦。用轻薄的丝绸或细布制成,袖口窄小,袖口常以绳系紧,防止寒气渗入。小襦的颜色往往与外衣形成对比,既是保暖层,也是装饰层。
3. 裙(qún)
虽然“裙”在现代多指外层衣物,但在汉代的宫廷与贵族妇女中,内层的细裾(俗称“裾裙”)也扮演了内衣的角色。它紧贴身体,用柔软的绢布或细纱织成,起到塑形与遮体的双重作用。
二、魏晋南北朝的细分
1. 襦袖(rú xiù)
此时期出现了更为细致的内衬结构——襦袖。内部的襦袖一般用薄绢裁制,袖口比外衣更短更窄,穿在外袍之下,起到阻隔寒风的作用。
2. 褌(kūn)
魏晋时期的男性开始使用“褌”。与早期的裈不同,褌在腰部多加一道短衬垫,形成上下两层结构,兼具舒适和防护功能。褌的面料从粗布到细绸都有,随身份而变化。
三、隋唐宋时期的完善
1. 袢(pàn)
唐代宫廷女子常在小襦外加一层细碎的绢帛,称为“袢”。袢的长度常在腰部以上,宽窄可调,装饰以绣花或云纹,兼具保暖与美观。
2. 交领小襦
宋代流行交领小襦,这种小襦的领口呈V形交叉,穿着时领口自然打开,便于活动。面料以细绢、绢纱为主,颜色多以淡雅的素色为佳。
3. 细裈
宋代的男性在外袍下穿“细裈”,与前代粗布裈不同,细裈更轻薄,更注重贴身舒适。官员常用绫纱织成的细裈,普通百姓则用棉布或麻布。
四、元明清的分层与精致
1. 内袍(nèi páo)
元代以后,内袍成为男女通用的内层衣物。内袍的裁剪相对宽松,袖口略短,领口呈圆领或立领,便于在厚重的外衣下活动。面料从麻布、棉布到绸缎不等,常见的颜色有淡黄、淡蓝、米白等。
2. 褙(bēi)与裹(guǒ)
明代的男子在细裈外加一层“褙”,这种褙是用细料绸或绢制成的短衣,略微露出肩部,起到防寒和装饰的双重作用。女性则在小襦外穿“裹”,裹的尺寸比外袍更短,常在腰部系上一条绸带,以固定形态。
3. 襦裙(rǔ qún)
清代满族服饰的影响,使得女子的内层服装出现“襦裙”的组合。襦裙分为上襦和下裙,襦一般采用绸缎或绸纱,裙则以薄纱、绸缎或细棉织成。襦裙多以细腻的绣纹装点,兼具保暖与礼仪功能。
4. 襦褌(rǔ kūn)
早清时期的男性在外袍之下穿“襦褌”,这是一种上下连体的内衣,上部为短襦,下部为连体裈,整体形制更贴合身体曲线,便于骑马或行走。材料上,官员、贵族使用绸缎或绫纱,普通百姓则以棉布或丝绸为主。
五、材质、工艺与社会差异
1. 纤维材料的演进
- 麻布:最早的原始纤维,适用于普通百姓的粗布裈、裱等。
- 棉布:从宋代开始逐渐普及,因柔软、吸汗,在明清时期成为内衣的主流面料。
- 丝绸:主要供贵族、官宦使用,质地轻盈、光泽柔和,常用于小襦、细裈、内袍等。
- 绢纱:介于丝绸与棉布之间,常用于宫廷女子的绣纹内衣。
2. 制作工艺
- 织造:早期多以平纹织造,后期出现斜纹、锦纹等高档织法。
- 绣花:从唐代开始,内衣的袖口、领口、胸前常以细密的绣花点缀,寓意吉祥。
- 染色:使用植物染料(槐黄、菖蒲蓝)以及矿物染料(朱砂红),颜色层次丰富。
3. 社会层级的差异表现
- 皇室与宫廷:内衣采用最上等的绸缎、锦绣,配以金线、银线刺绣,常带有龙凤纹样。
- 官员与士绅:选用细绸或高质量的棉布,颜色庄重,绣纹以云纹、鹤纹为主,象征品位。
- 平民与手工业者:多以简易的棉布、麻布为主,裁剪简单,少有装饰,强调实用性。
六、从功能到审美的转变
古代内衣最初的定位是“保暖防寒”。随着纤维技术的提升与社会审美的演进,内衣逐渐具备了“塑形、装饰、身份标识”等多重功能。尤其在唐宋以后,文人雅士将内衣视作“衣中之衣”,追求穿着的舒适与颜值的兼顾。明清时期,内衣的颜色、图案甚至绣线的金线与银线比例,都成为辨识身份、显示家族文化的关键因素。
七、遗存与现代启示
现存的墓葬出土文物、古籍绘图以及宫廷画作,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资料。比如西汉墓中出土的丝绢裈、唐代壁画中的小襦、明清皇宫的绣纹内袍,都为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通过比对这些文献与实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内衣在材料、剪裁、装饰层面的逐步细化。
现代服装设计师在复古潮流中常借鉴古代内衣的结构,如采用交领、小袖、贴身裈的设计,以实现时尚与传统的融合。古代内衣的演变历程,展示了从简到繁、从功能到审美的多维度转型,为当代服饰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灵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