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帝王顺序全攻略:从夏禹到清朝的完整时间轴
温馨提示:以下时间多以公元纪年为准,部分出现争议的年号或在史籍记载中存在差异的统治者,已标注主要争议点或补充说明,便于读者自行查证。
Ⅰ. 夏(约前2070 – 约前1600)
顺序 |
帝王 |
在位年数(约) |
事迹与备注 |
1 |
大禹 |
前2070 – 前2055 |
治水功绩卓著,夏朝奠基者。后世称其为“夏禹”。 |
2 |
桀 |
前2055 – 前2025 |
夏王最后一位君主,暴政导致夏朝覆灭。 |

说明:夏代史料稀少,主要来源于《史记》《竹书纪年》以及后世传说,确切在位年份仅供参考。
Ⅱ. 商(约前1600 – 前1046)
顺序 |
帝王 |
在位年数(约) |
事迹与备注 |
1 |
成汤(太甲) |
前1600 – 前1580 |
商朝开创者,推翻夏桀。 |
2 |
太戊 |
前1580 – 前1555 |
商王中期的强盛期。 |
… |
… |
… |
… |
30 |
庄辛(帝辛) |
前1105 – 前1046 |
商纣王,又称纣王,残暴致祸,最终被周武王伐灭。 |
备注:完整的商王列表约有30位,列举全部会占用篇幅,读者可参考《史记·殷本纪》或《甲骨文》记录的王号。
Ⅲ. 周(前1046 – 256)
1. 西周(前1046 – 前771)
顺序 |
帝王 |
在位年数(约) |
事迹 |
1 |
周武王(姬发) |
前1046 – 前1043 |
伐纣,建立周朝。 |
2 |
周成王(姬诵) |
前1042 – 前1021 |
赦免诸侯,巩固王权。 |
3 |
周康王(姬钊) |
前1020 – 前996 |
“康王之祸”,诸侯叛变。 |
… |
… |
… |
… |
11 |
周幽王(姬离) |
前782 – 前771 |
亡国之君,烽火戏诸侯导致王室覆灭。 |
2. 东周(前770 – 256)
(1)春秋时期(前770 – 前476)
顺序 |
帝王 |
在位年数 |
备注 |
1 |
周平王(姬宜臧) |
前770 – 前720 |
迁都洛邑,开启春秋。 |
2 |
周昭王(姬瑕) |
前720 – 前682 |
继续诸侯争霸。 |
… |
… |
… |
… |
12 |
周悔王(姬胡) |
前544 – 前520 |
春秋末期,诸侯势力已极大。 |
(2)战国时期(前475 – 前221)
顺序 |
帝王 |
在位年数 |
备注 |
1 |
周惠王(姬阔) |
前475 – 前426 |
名义上仍是最高统治者,实权已被秦、齐等强国吞噬。 |
2 |
周襄王(姬镐) |
前426 – 前403 |
战国末期的象征性君主。 |
3 |
周顷王(姬祁) |
前403 – 前363 |
继续“名存实亡”。 |
… |
… |
… |
… |
7 |
周赧王(姬延) |
前256 – 前249 |
最后一个周王,被秦灭亡。 |
Ⅳ. 秦(前221 – 前206)
顺序 |
帝王 |
在位年数 |
事迹 |
1 |
秦始皇(嬴政) |
前221 – 前210 |
完成六国统一,推行郡县制,修筑万里长城。 |
2 |
秦二世(胡亥) |
前210 – 前207 |
赵高弄权,六国旧贵族起义。 |
3 |
项羽(西楚霸王) |
前207 – 前206 |
虽非正式皇帝,但掌控中原,短暂割据。 |
4 |
刘邦(汉高祖) |
前206 – 前202(后称帝) |
结束秦末动荡,开创汉朝。 |
注:秦二世之后,短暂的楚汉之争属于过渡期,正式的皇帝序列从汉朝起算。
Ⅴ. 汉(前202 – 220)
1. 西汉(前202 – 9)
顺序 |
帝王 |
在位年数 |
特色 |
1 |
汉高祖刘邦 |
前202 – 前195 |
开国皇帝,削弱诸侯王势力。 |
2 |
汉惠帝刘盈 |
前194 – 前188 |
“文景之治”开端。 |
3 |
汉文帝刘恒 |
前179 – 前157 |
以“文景之治”著称。 |
4 |
汉景帝刘启 |
前156 – 前141 |
对外扩张,削弱匈奴。 |
5 |
汉武帝刘彻 |
前140 – 前87 |
推行推恩令,开疆辟土,罢黜百家。 |
… |
… |
… |
… |
12 |
汉平帝刘衎 |
1 – 6 |
西汉末帝,王莽篡位的前夕。 |
2. 新朝(8 – 23)
顺序 |
帝王 |
在位年数 |
备注 |
1 |
王莽(摄政) |
8 – 23 |
名义上称“新帝”,实际权力来源于摄政,最终被刘秀推翻。 |
3. 东汉(25 – 220)
顺序 |
帝王 |
在位年数 |
事迹 |
1 |
汉光武帝刘秀 |
25 – 57 |
复兴汉室,建立东汉。 |
2 |
汉明帝刘庄 |
57 – 75 |
重视佛教传入。 |
3 |
汉章帝刘炟 |
75 – 88 |
“章和”之治。 |
4 |
汉和帝刘祜 |
88 – 105 |
进一步强化皇权。 |
… |
… |
… |
… |
11 |
汉献帝刘协 |
189 – 220 |
曹丕废帝,东汉灭亡。 |
Ⅵ. 三国(220 – 280)
提示:三国时代出现的“皇帝”多为名义上继承汉室的君主,实际统治权在诸侯手中。以下列出各政权正式使用帝号的君主。
政权 |
帝号/君主 |
在位年数 |
备注 |
魏(曹魏) |
曹丕(魏文帝) |
220 – 226 |
司马氏实际掌权,后由司马懿篡位。 |
魏 |
曹叡(魏明帝) |
226 – 239 |
继续巩固曹魏。 |
魏 |
曹芳、曹髦、曹奂 |
239 – 265 |
名义皇帝,实际被司马氏控制。 |
魏 |
司马炎(晋武帝) |
265 – 290 |
司马氏篡魏建立晋,标志三国结束。 |
蜀汉 |
刘备(蜀汉昭烈帝) |
221 – 223 |
建蜀汉,虽短命但声名显赫。 |
蜀汉 |
刘禅(蜀汉后主) |
223 – 263 |
被魏将姜维、钟会等击败,蜀汉灭亡。 |
吴 |
孙权(吴大帝) |
222 – 252 |
实际上在220年已称帝,正式称号在222年确定。 |
吴 |
孙亮、孙休、孙皓 |
252 – 280 |
最后一位吴帝孙皓被晋灭亡。 |
Ⅶ. 晋(265 – 420)
顺序 |
帝王 |
在位年数 |
事迹 |
1 |
晋武帝司马炎 |
265 – 290 |
统一三国,开创西晋。 |
2 |
晋惠帝司马衷 |
290 – 306 |
“八王之乱”前的平稳时期。 |
3 |
晋怀帝司马炽 |
306 – 311 |
八王之乱后,北方游牧入侵。 |
4 |
晋愍帝司马鄴 |
311 – 316 |
北方大乱,东晋在江南立足。 |
5 |
晋孝武帝司马曜 |
317 – 420 |
东晋最后一位皇帝,永嘉之乱后国力衰弱。 |
Ⅷ. 南北朝(420 – 589)
概览:南北朝时期,南方历经刘宋、南齐、梁、陈四个短命王朝;北方则从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继以北齐、北周,最终北周被隋取代。下面按时间顺序展示每个王朝的主要皇帝。
1. 刘宋(420 – 479)
顺序 |
帝号 |
在位年数 |
1 |
宋武帝刘裕 |
420 – 422 |
2 |
宋少帝刘义隆 |
422 – 424 |
3 |
宋文帝刘义康 |
424 – 453 |
4 |
宋孝武帝刘骏 |
453 – 464 |
5 |
宋前废帝刘昱 |
464 – 465 |
6 |
宋后废帝刘子业 |
465 – 466 |
7 |
宋顺帝刘准 |
466 – 479 |
2. 南齐(479 – 502)
顺序 |
帝号 |
在位年数 |
1 |
齐高帝萧道成 |
479 – 482 |
2 |
齐前废帝萧赜 |
482 – 483 |
3 |
齐后废帝萧宝 |
483 – 483 |
4 |
齐高祖萧衍(齐高陵帝) |
483 – 494 |
5 |
齐后主萧宝融 |
494 – 502 |
3. 梁(502 – 557)
顺序 |
帝号 |
在位年数 |
1 |
梁武帝萧衍 |
502 – 549 |
2 |
梁简文帝萧方智 |
549 – 551 |
3 |
梁元帝萧绎 |
552 – 555 |
4 |
梁敬帝萧方朗 |
555 – 557 |
4. 陈(557 – 589)
顺序 |
帝号 |
在位年数 |
1 |
陈高祖陈霸先 |
557 – 559 |
2 |
陈文帝陈蒨 |
559 – 566 |
3 |
陈废帝陈伯业 |
566 – 568 |
4 |
陈宣帝陈顼 |
568 – 582 |
5 |
陈后主陈叔宝 |
582 – 589 |
5. 北魏(386 – 534)
北魏最初为鲜卑部落,后逐步汉化。
顺序 |
帝号 |
在位年数 |
1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386 – 409 |
2 |
魏明元帝拓跋嗣 |
409 – 423 |
3 |
魏太武帝拓跋焘 |
424 – 452 |
4 |
魏文成帝拓跋濬 |
452 – 465 |
5 |
魏献文帝拓跋弘 |
465 – 471 |
6 |
魏北齐文宣帝拓跋宏 |
471 – 499 |
7 |
魏后魏恭帝拓跋宏 |
499 – 524 |
8 |
魏孝文帝元宏 |
527 – 532 |
9 |
魏孝武帝孝文帝 |
532 – 534(分裂为东魏、西魏) |
6. 东魏(534 – 550)
顺序 |
帝号 |
在位年数 |
1 |
魏孝静帝高欢 |
534 – 540 |
2 |
魏孝静帝高澄 |
540 – 550 |
7. 西魏(535 – 557)
顺序 |
帝号 |
在位年数 |
1 |
魏孝和帝宇文泰 |
535 – 551 |
2 |
魏后晋帝宇文邕 |
551 – 557 |
8. 北齐(550 – 577)
顺序 |
帝号 |
在位年数 |
1 |
齐文宣帝高洋 |
550 – 559 |
2 |
齐后主高纬 |
559 – 560 |
3 |
齐后主高澄 |
560 – 565 |
4 |
齐武帝高纬 |
565 – 571 |
5 |
齐后主高纬 |
571 – 577 |
9. 北周(557 – 581)
顺序 |
帝号 |
在位年数 |
1 |
周武帝宇文护 |
557 – 560 |
2 |
周宣帝宇文赟 |
560 – 578 |
3 |
周静帝宇文湛 |
578 – 579 |
4 |
周废帝宇文贞 |
579 – 581 |
Ⅸ. 隋(581 – 618)
顺序 |
帝王 |
在位年数 |
关键成就 |
1 |
隋文帝杨坚 |
581 – 604 |
统一南北,开凿大运河。 |
2 |
隋炀帝杨广 |
604 – 618 |
开建大运河,征伐高句丽,导致民变。 |
Ⅹ. 唐(618 – 907)
1. 高祖至武则天(618 – 705)
顺序 |
帝号 |
在位年数 |
1 |
唐高祖李渊 |
618 – 626 |
2 |
唐太宗李世民 |
626 – 649 |
3 |
唐高宗李治 |
649 – 684 |
4 |
唐中宗李显(第一次在位) |
684 – 690 |
5 |
武则天(兼任) |
690 – 705 |
6 |
唐睿宗李旦(第一次在位) |
684 – 690(被废) |
7 |
唐中宗李显(第二次在位) |
705 – 710 |
8 |
唐睿宗李旦(第二次在位) |
710 – 712 |
2. 玄宗至唐末(712 – 907)
顺序 |
帝号 |
在位年数 |
9 |
唐玄宗李隆基 |
712 – 756 |
10 |
唐肃宗李亨 |
756 – 762 |
11 |
唐代宗李豫 |
762 – 779 |
12 |
唐德宗李适 |
779 – 805 |
13 |
唐烈宗李恒 |
805 – 820 |
14 |
唐穆宗李恒 |
820 – 824 |
15 |
唐敬宗李湛 |
824 – 846 |
16 |
唐文宗李昂 |
846 – 860 |
17 |
唐武宗李瀍 |
860 – 874 |
18 |
唐宣宗李忱 |
874 – 888 |
19 |
唐懿宗李漼 |
888 – 904 |
20 |
唐僖宗李儇 |
904 – 907 |
21 |
朱全忠(后梁太祖) |
907 – 912(实际上是另立的王朝) |
注:唐末的两个皇帝(懿宗、僖宗)在黄巢起义期间失去大部分实际统治权,907年唐朝被后梁取代,正式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Ⅺ. 五代十国(907 – 960)
五代指中原地区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政权。每个政权都只有几位皇帝,下面列出主要皇帝名单。
1. 后梁(907 – 923)
顺序 |
帝号 |
在位年数 |
1 |
梁太祖朱温 |
907 – 912 |
2 |
梁太宗朱友贞 |
912 – 913 |
3 |
梁简宗朱友璋 |
913 – 923 |
2. 后唐(923 – 936)
顺序 |
帝号 |
在位年数 |
1 |
唐庄宗李存勖 |
923 – 925 |
2 |
唐明宗李嗣源 |
925 – 933 |
3 |
唐敬宗李从厚 |
933 – 934 |
4 |
唐闵帝李从厚 |
934 – 936 |
3. 后晋(936 – 947)
顺序 |
帝号 |
在位年数 |
1 |
晋高祖石敬瑭 |
936 – 942 |
2 |
晋出帝石重贵 |
942 – 947 |
4. 后汉(947 – 950)
顺序 |
帝号 |
在位年数 |
1 |
汉高祖刘知远 |
947 – 950 |
2 |
汉隐帝刘承祐 |
950 – 951(被后周取代) |
5. 后周(951 – 960)
顺序 |
帝号 |
在位年数 |
1 |
周太祖郭威 |
951 – 954 |
2 |
周世宗柴荣 |
954 – 959 |
3 |
周恭帝柴宗训 |
959 – 960 |
十国部分因地区分散、皇帝称号不统一,本文仅提供五代的皇帝序列,十国详情可另行查阅。
Ⅻ. 宋(960 – 1279)
1. 北宋(960 – 1127)
顺序 |
帝号 |
在位年数 |
1 |
宋太祖赵匡胤 |
960 – 976 |
2 |
宋太宗赵光义 |
976 – 997 |
3 |
宋真宗赵恒 |
997 – 1022 |
4 |
宋仁宗赵祯 |
1022 – 1063 |
5 |
宋英宗赵曙 |
1063 – 1067 |
6 |
宋神宗赵頔 |
1067 – 1085 |
7 |
宋哲宗赵煦 |
1085 – 1100 |
8 |
宋徽宗赵佶 |
1100 – 1126 |
9 |
宋钦宗赵桓 |
1126 – 1127(靖康之耻) |
2. 南宋(1127 – 1279)
顺序 |
帝号 |
在位年数 |
1 |
宋高宗赵构 |
1127 – 1162 |
2 |
宋孝宗赵眘 |
1162 – 1189 |
3 |
宋光宗赵敦 |
1189 – 1194 |
4 |
宋宁宗赵扩 |
1194 – 1224 |
5 |
宋理宗赵昀 |
1224 – 1264 |
6 |
宋度宗赵禥 |
1264 – 1274 |
7 |
宋恭帝赵显 |
1274 – 1276 |
8 |
宋端宗赵昰 |
1276 – 1278 |
9 |
宋帝赵昺(孟) |
1278 – 1279(南宋最后皇帝) |
Ⅼ. 元(1271 – 1368)
顺序 |
帝号 |
在位年数 |
备注 |
1 |
元世祖忽必烈 |
1260 – 1294(1271年正式称帝) |
建立完整的蒙古帝国在华政权。 |
2 |
元成宗铁木迭儿 |
1294 – 1307 |
|
3 |
元武宗海图 |
1307 – 1311 |
|
4 |
元仁宗海山 |
1311 – 1320 |
|
5 |
元英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
1320 – 1323 |
|
6 |
元泰宗图帖睦尔 |
1323 – 1328 |
|
7 |
元文宗海山(复位) |
1328 – 1329 |
|
8 |
元明宗铁木真 |
1329 – 1332 |
|
9 |
元宁宗妥懽帖睦尔 |
1333 – 1368 |
|
10 |
元顺帝托雷 |
1333 – 1370(元末动乱中被俘) |
|
元朝后期,帝位实际掌握者多为太监或藩镇势力,皇帝多为名义统治者。
Ⅽ. 明(1368 – 1644)
顺序 |
帝号 |
在位年数 |
重要事迹 |
1 |
明太祖朱元璋 |
1368 – 1398 |
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实行“洪武制度”。 |
2 |
明惠帝朱允炆 |
1398 – 1402(靖难之役后被废) |
|
3 |
明成祖朱棣 |
1402 – 1424 |
永乐大典、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 |
4 |
明仁宗朱高炽 |
1424 – 1425 |
|
5 |
明宣宗朱瞻基 |
1425 – 1435 |
|
6 |
明英宗朱祁镇(第一次在位) |
1435 – 1449 |
|
7 |
明代宗朱祁潞(景泰帝) |
1449 – 1457 |
|
8 |
明英宗朱祁镇(第二次在位) |
1457 – 1464 |
|
9 |
明宪宗朱见深 |
1464 – 1487 |
|
10 |
明孝宗朱祐樘 |
1487 – 1505 |
|
11 |
明武宗朱厚照 |
1505 – 1521 |
|
12 |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 |
1521 – 1567 |
|
13 |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 |
1567 – 1572 |
|
14 |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 |
1572 – 1620 |
|
15 |
明光宗朱常洛(泰昌) |
1620 |
|
16 |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 |
1620 – 1627 |
|
17 |
明思宗朱由检(崇祯) |
1627 – 1644(自缢京城) |
|
Ⅾ. 清(1616 – 1912)
顺序 |
帝号 |
在位年数 |
关键点 |
1 |
后金努尔哈赤 |
1616 – 1626(后改称皇太极) |
|
2 |
清太宗皇太极 |
1626 – 1643(改国号为大清) |
|
3 |
清圣祖顺治帝福临 |
1643 – 1661(入关后正式称帝) |
|
4 |
清圣祖康熙帝玄烨 |
1661 – 1722 |
“康乾盛世”开端。 |
5 |
清世祖雍正帝胤禛 |
1722 – 1735 |
政务改革、税收整顿。 |
6 |
清高宗乾隆帝弘历 |
1735 – 1796 |
文化繁荣、领土扩张。 |
7 |
清仁宗嘉庆帝颙琰 |
1796 – 1820 |
面临白莲教起义。 |
8 |
清宣宗道光帝旻宁 |
1820 – 1850 |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爆发。 |
9 |
清穆宗咸丰帝奕詝 |
1850 – 1861 |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覆灭。 |
10 |
清德宗同治帝载淳 |
1861 – 1875 |
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前夕。 |
11 |
清文宗光绪帝载湉 |
1875 – 1908(1908年被慈禧软禁结束实际统治) |
|
12 |
清宣统帝溥仪 |
1908 – 1912(1912年退位) |
|
清朝在1912年辛亥革命后正式结束君主制度,溥仪于1934年被日军扶持为“满洲国”皇帝,后于1945年被苏联俘虏。
结语
从夏禹开创部落联盟,到清末溥仪在南京宣统退位,中华文明跨越了四千多年,皇位沿袭的轨迹映照出政治体制、民族融合与社会变迁的宏大画卷。每位帝王背后都有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了解他们的在位顺序与关键事件,有助于把握中华古代历史的整体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