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为何对诸葛亮的评价褒贬参半呢 (诗圣杜甫为何未到寿州?)
相信很多人认识三国是从诸葛亮开始的,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哪三国在争霸,却知道诸葛亮的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诸多事迹,然而诸葛亮所在的蜀国阵营,最终却以失败而率先告终,如果以成败论英雄,诸葛亮无疑是失败的那一...
很多人认识三国,估计都是从诸葛亮开始的。很多人甚至搞不清哪三国在争霸,却对诸葛亮的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如数家珍——可他所在的蜀国,偏偏是第一个倒下的。要是按成败论英雄,诸葛亮怕是要归到“失败者”那一堆里了。

杜甫在《蜀相》里写“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夸诸葛亮有远见;可紧接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又说他北伐没成功就死了。前两句刚夸完,后两句就叹气,连诗圣都拿不准到底该咋评价他。
为啥这么个名臣,争议能这么大,连诗圣都犯难?

真实的诸葛亮,可不像小说里那样,动不动就火烧十万兵,更不会呼风唤雨逆天改命。但他有本事看透全局,也能把人心聚起来。他打过去,魏国只能缩着防守;他要撤,你要是敢追,那就掉进坑里了——王双、张郃不就是这么死的?
可就算这样,诸葛亮还是没熬到北伐成功。是因为蜀汉太弱,撑不住他折腾?还是对面名将太多,活活耗死了他?我觉得都不是。三国之争,说到底,是谋士的较量。对面的司马懿,讲究谋定后动,看准形势再出手,还爱搞偷袭,诸葛瑾、孟达、公孙渊,哪个不是被他轻松收拾?所以啊,诸葛亮碰上司马懿,那真是棋逢对手,半斤八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