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隆中对与榻上策都是谁的提出的 (三国时期隆中属于哪个郡)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诸葛亮的,隆中对,,估计当时很多同学都对诸葛亮,未出茅庐先知天下三分,敬佩不已,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才发现纸上谈兵是要不得的,...
小时候看《隆中对》,只觉得诸葛亮“未出茅庐先知天下三分”简直是神算,可真长大点才琢磨过味儿来——纸上谈兵听着爽,真到战场上可不一定好使。而且诸葛亮的终极目标压根不是三分天下,而是“成就霸业,兴复汉室”,说白了,就是想帮刘备取代曹操,自己当那个“奉天子以令不臣”的霸主,跟春秋五霸似的,周天子在,但说了算的还是他们。
按他的计划,刘备想当汉室霸主,得先攥住两个关键:一是四战之地的荆州,当个跳板;二是益州当大后方,管粮管人。后来有位大军事家(咱就别提名字了,给人家留点面子)就点出两个硬伤:荆州北挨着曹操,东靠着孙权,两面夹击的风险太大了,搞不好就是个“资源粉碎机”;再就是诸葛亮把荆州安危全押在孙权这个“盟友”身上,纯属书生之见——江湖上哪有永远的敌人?哪有永远的朋友?
不过话说回来,诸葛亮毕竟是顶尖的政治军事家,给汉室宗亲刘备定规划,也只能从“兴复汉室”出发,而且他的《隆中对》,在建安二十四年前,真差不多都实现了——没这战略,刘备前半辈子东奔西跑,地盘、老婆、儿子丢得比钥匙还勤,哪后来能当荆州牧、益州牧、汉中王?
赤壁打完,曹操没辙灭刘备了,孙权对刘备也客气得不行: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的太守全投降,庐江雷绪带着几万人来投,刘琦一死,刘备顺理成章当荆州牧,治公安。孙权一看,嘿,这刘备有点东西,还把妹妹嫁过去“固好”。刘备还跑到京口见孙权,俩人“绸缪恩纪”,好得跟穿一条裤子似的。
区区三百字的《隆中对》,彻底改了刘备的命运,也间接捶了汉末历史走向:要不是刘备跟孙权联合,曹操南征肯定势如破竹,先灭刘备再收江东,天下一统指日可待——曹操本来就想平了天下回家抱孩子,结果呢?
曹操为啥大权独揽、拥兵百万?他自己说得很实在:“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他不敢把兵权交出来,是怕“离兵为人所祸”,给子孙留后路,也怕自己倒了国家倾危——说白了:“江湖未静,不可让位!”
江湖未静,就是刘备和孙权不肯听大汉朝廷的,自己占地盘、养军队,朝廷刘协那儿,别说肉,一文钱都不给——搁现在就是“地方割据”,搁古代就是“不臣”。所以当时不少人才跑去投曹操,比如诸葛亮的“四友”里的孟建、石韬、徐庶,都奔曹魏去了。徐庶在曹魏官职是“御史中丞”,那可是言官之首,专管参人,哪能“进曹营一言不发”?纯属演义编的。
诸葛亮《隆中对》的是非功过不好说,但鲁肃的《榻上策》,课本可没收录,毕竟在大多数人眼里,鲁肃就是个“烂忠厚没用”的老好人——力主联刘抗曹,结果“刘备借荆州”让他夹在中间里外不是人。可正史里的鲁肃,压根不是老好人,是个“文武双全的主”:体格魁梧,年轻时就爱搞“奇计”,天下要乱了,学击剑骑射,还拉了一帮年轻人,给他们吃穿,在南山射猎,暗中组织习兵。
袁术让他当东城县长,鲁肃瞧不上袁术,直接带几百人跑路。袁术派骑兵追,鲁肃还挺横,自己插着盾牌,拉弓就射,箭矢全穿透骑兵的盾。骑兵们一看,这人有勇有谋,追也追不上,悻悻回去了。后来鲁肃渡江见孙策,孙策也觉得他是个奇才。
鲁肃给孙权的《榻上策》可就直白了:“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将军不如鼎足江东,先占刘表的荆州,然后建号称帝,学高祖刘邦。”读者诸君看了“汉室不可复兴”这六个字,应该对鲁肃的为人有数了——他劝孙权抢荆州、建帝号,跟诸葛亮的《隆中对》异曲同工,但更直接,操作起来好像还容易点。
诸葛亮要荆州,鲁肃也要荆州;刘备想占,孙权也想占——这孙刘联盟从根儿上就不稳,荆州就是个炸药桶。后来鲁肃还在世的时候,孙权和刘备就为荆州差点打起来:建安二十年,孙权看刘备得了益州,找刘备要荆州,刘备耍赖“等得了凉州再给”,孙权气得直接派吕蒙袭取三郡,刘备带关羽回来争,鲁肃还跟关羽在益阳对峙,各带百步兵,单刀相会——要不是曹操在汉中搅局,俩人当时就干起来了。
诸葛亮和鲁肃,一个说要兴复汉室,一个说汉室复兴不了,最后却殊途同归:都帮主公建号称帝了。刘备称帝那会儿,刘协早被废成山阳公了,可还活得好好的呢——历史的玩笑,有时候就是这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