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玄为何没有反抗-夏侯玄面对司马懿时手握十万大军 (夏侯玄为何没杀曹操)
夏侯玄手握十万重兵,为何他不反抗司马懿?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段长达三百六十余年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存在的...
夏侯玄手握十万重兵,为啥他不反抗司马懿?这事儿搁谁都得琢磨琢磨,咱们今天就来唠唠这个三国时期的“谜之操作”。
三国那会儿,政权跟走马灯似的换,曹魏、蜀汉、东吴三家鼎立,后来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干脆把魏元帝给废了,建立了西晋。而给西晋铺路的关键一战,就是高平陵事变。当时司马懿趁着曹爽带着小皇帝曹芳去拜谒魏明帝陵墓,直接在洛阳动手了。按理说,曹爽和夏侯玄都有机会反抗,尤其是夏侯玄,手里攥着十万大军呢,结果呢?俩人都没动弹,最后成了司马氏的刀下鬼。这到底是咋回事?

▲夏侯玄
说起来夏侯玄,那可是曹魏的“名门贵胄+顶流才子”。他爹是夏侯尚,曹操手下的大将;他本人呢,不光长得帅,仪表出众,还是个思想家、文学家,尤其在玄学上开了一派先河,跟何晏他们并称“玄学领袖”。更关键的是,他是大将军曹爽的表弟——曹爽可是曹操养子曹真的儿子,妥妥的曹氏宗亲。按理说,这种身份,加上手里有兵,该硬气的时候硬气啊。
夏侯玄这人还挺有风骨,据说被捕时,有人趁机羞辱他,他直接怼回去:“我虽然是阶下囚,但也不是你能欺负的!”后来受刑,全程没吭一声,上法场时脸不红心不跳,从生到死都带着名士的傲骨,后世文人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司马懿
再说说司马懿,这位可不是一般人,属于“老谋深算型”选手。他出身官宦之家,年轻时就被人看好“非池中之物”。一开始他不想给曹操打工,装病躲着,结果曹操直接派人“请”他,不去就抓人,他只好乖乖就范。后来他辅佐曹家,在政治、军事上都有两把刷子:劝魏明帝别乱修宫殿,提拔寒门子弟,平定孟达叛乱,还把诸葛亮的北伐给拖垮了。在军中威望高得很,曹家三代皇帝都托孤给他,可见分量。

▲曹操
那司马懿为啥突然发动高平陵事变呢?还不是因为曹爽太能“作”。魏明帝死后,8岁的小皇帝曹芳即位,曹爽和司马懿一起辅政。结果曹爽一上台就拉帮结派,把何晏、邓飏这些亲信安排得明明白白,还把司马懿明升暗降,夺了实权。司马懿一看这情况,干脆装病在家,躲风头。曹爽试探了几次,以为他真病了,就放松了警惕。可司马懿能忍?他瞅准曹爽带着皇帝兄弟出城扫墓的机会,带着儿子司马师、司马昭,还有太尉蒋济,直接控制了洛阳城。

▲高平陵事变
那问题来了,夏侯玄手握十万大军,为啥不反抗?咱们一个一个捋。
首先,夏侯玄这边确实有点“名不正言不顺”。司马懿动手快得很,半天就控制了洛阳,然后立刻上奏小皇帝,说自己是为了“清君侧”——曹爽结党营私、排除异己,甚至有谋反之心。他还搬出郭太后支持,这可就厉害了,有了太后和皇帝的“名分”,夏侯玄要是带兵反抗,就成了“乱臣贼子”,师出无名啊。你想啊,十万大军是不少,但打起仗来,名头比啥都重要。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
其次,曹爽自己先怂了。夏侯玄是曹爽的表弟,司马懿的奏疏先送到曹爽手里,结果这哥们儿犹豫半天,没拿主意。这时候司马懿派人传话:“只要你认罪,就免你官职,不杀你。”曹爽的谋士桓范劝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啊!”可曹爽哪有曹操那魄力?他就想着:“我投降了,还是皇亲国戚,照样享福。”结果真投降了。夏侯玄一看表弟都认怂了,他再反抗,不就成了“孤家寡人”?而且等消息传到他那儿,估计洛阳都平定了,黄花菜都凉了。
再说了,夏侯玄在军中的根基,真没你想的那么深。他是征西大将军,但人家是文人出身,军事才能一般,哪比得上司马懿在军中的威望?司马懿可是平定过孟达、拖垮过诸葛亮的“军神”,军中将领服他得很。夏侯玄呢?多半是曹爽为了制衡司马懿提拔起来的,底下人听不听他的,还真两说。他自己心里也清楚,真要是带兵打司马懿,估计手下没几个能跟他一条心的,搞不好还得倒戈。

▲郭太后
还有一点,郭太后站在司马懿那边。郭太后跟小皇帝曹芳没血缘关系,平时关系就不好,曹爽还把她软禁了。司马懿一发动事变,郭太后立马支持,说是要“铲除曹爽奸党”。朝中那些被曹爽排挤的大臣,也跟着响应。夏侯玄一看,连太后和大臣们都倒戈了,他一个征西大将军,咋跟整个朝廷对着干?
最后啊,夏侯玄自己可能也不太认同曹爽的做法。他是个清流的文人,讲究“名士风骨”,曹爽结党营私、把持朝政,估计夏侯玄心里也看不上。说不定他心里还觉得司马懿“清君侧”是对的,只是没想到后来司马懿自己也开始培植势力,成了新的权臣。不过这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

▲高平陵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