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是哪些人-典故管宁割席在历史上是怎么回事 (主角是哪些人的小说)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典故管宁割席在历史上是怎么回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管宁割席,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成语典故,意思是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中止交往,或中止与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为朋友,出自,世...
管宁割席这成语,估计大伙儿都听过吧?就是朋友间闹掰了,一刀两断的意思。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东汉末年,管宁和华歆一块儿在园子里锄草。管宁锄着锄着,地上冒出片金子,人家眼皮都没抬,跟看见瓦片石头似的。华歆可就不一样了,乐呵呵捡起来,瞧见管宁那脸色,又赶紧扔了。还有一次,俩人同席读书,外头坐着豪车、穿着官服的人路过,管宁照旧埋头看书,华歆却扔下书跑出去看。管宁二话不说,割开席子跟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朋友了。”
这故事里,管宁对金子不动心、对权贵不感冒,华歆却有点把不住,俩人高下立判。这么一来,华歆的名声可就不太好了。更别说《三国演义》里,罗贯中直接把他写成帮凶:“华歆当日逞凶谋,破壁生将母后收。助虐一朝添虎翼,骂名千载笑龙头!”那问题来了,正史里的华歆,真是个小人吗?
华歆,字子鱼,山东高唐人,活到七十五岁(157-232年)。汉末到三国曹魏初年的名士、重臣。早年拜太尉陈球为师,跟卢植、郑玄、管宁是同门。要知道,卢植可是刘备、公孙瓒的老师,这么算来,华歆还是他俩的师叔呢。汉灵帝时,他被举为孝廉,当上了郎中,后来生病就回家了。灵帝去世,大将军何进调河南郑泰、颖川荀攸和华歆入京。189年到了洛阳,被授尚书郎。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把汉献帝迁到长安,华歆觉得道不同不相为谋,果断跑了。到南阳后,他劝袁术讨伐董卓,袁术没听。后来往东走,汉献帝下诏让他当豫章太守。在豫章时,华歆挺尽职,百姓挺喜欢他。孙策打下江东,华歆为不让百姓遭殃,整了整衣冠就去迎接了。孙策知道他有才又年长,挺敬重他,当上宾待。
200年孙策去世,曹操虽然正打官渡之战,但惦记着华歆这人才,让汉献帝把他召到许昌。到了许昌,华歆先当议郎,接着升尚书,又转侍中,后来还接了荀彧的班当尚书令(差不多就是副丞相)。曹操打孙权时,奏请让华歆当军师。魏国建立后(曹操封魏王),任御史大夫。这么看,华歆到了曹操这儿,升官升得可真快。荀彧、荀攸、程昱、贾诩、司马懿这些人,在曹操手下升官都没他这么猛。这说明华歆确实有两把刷子,比如他在汉末积累的名气。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魏王,拜华歆为相国、安乐乡侯。这官职可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上了。同年12月,曹丕篡汉称帝,华歆主持受禅仪式,献上皇帝玺绶,之后曹丕改相国为司徒,华歆也当上了司徒,地位照样显赫。
不过华歆老被吐槽,除了“管宁割席”,估计还跟他给曹丕主持受禅仪式有关。但我觉得,东汉那时候快完蛋了,大势已去。华歆以前是忠于汉室,可汉室实在扶不起来了,他帮曹丕登基,也算情有可原。汉献帝早点退位,说不定反倒解脱了。华歆当过相国、太尉这些大官,一直挺清廉。朝廷发的俸禄和赏赐,他都拿去接济亲戚朋友,家里连百斤粮食、十斗米都不存。朝廷有时候会把没籍贯的赏给大臣,就华歆不收,给她们找人家嫁了,曹丕为此直叹气。
想当初管宁跟他割席划清界限,华歆也没记恨,反而向曹丕推荐了管宁。就算心里真有点不乐意,这事儿也做得够敞亮。曹丕刚即位时,让大臣推荐隐士,华歆就推了管宁,曹丕还专门派车去接。226年曹丕去世,曹叡即位,封华歆为博平侯,加封食邑,累计一千三百户。同年十二月,华歆改任太尉,他生病想退休,想把太尉位让给管宁,曹叡没同意。230年,魏明帝派曹真打蜀汉,华歆赶紧劝他,说“治国得靠老百姓,老百姓得吃饱穿暖”,应该先搞生产,让百姓安稳,打仗实在没办法再打。华歆话说得恳切,打动了曹叡,加上当时秋天下大雨,曹叡就让曹真退兵了。这说明三国那会儿战乱多,华歆主张休养生息,对老百姓挺有好处。232年1月,华歆去世,活了七十五岁,谥号敬侯。虽说因为“管宁割席”和《三国演义》,他老被说成小人,但正史里的华歆,还真挑不出太多毛病。《三国志》作者陈寿用“清纯德素”夸他,倒挺实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