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姜维为何会导致汉中失守 (三国时期姜维是哪里人)
姜维,字伯约,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天水功曹姜冏之子,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刘备称汉中王后,破格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委以重任,魏延不辱使命,镇守汉中近十年,未放魏军一兵一卒进来,堪称固若...
姜维,字伯约,三国蜀汉那边的大将,天水功曹姜冏的儿子。
刘备称汉中王后,直接把魏延推上去当汉中太守,这可是个重担。魏延还真扛住了,守汉中快十年,魏军一个兵都没让进来,稳得一批。
后来王平守汉中,也是死磕魏延的老办法,一点没变,兴势之战那会儿,硬是扛住了曹爽十万大军,汉中还是没丢。
可到了姜维这儿,他偏不按套路出牌,把魏延的打法全改了,结果汉中很快丢了。为啥他要改呢?
先说说魏延是咋打的?啥策略?
魏延那会儿,就是在各个险要路口、关键地点,堆重兵守着,跟敌人耗。敌军要是敢来,就死死挡在关外,一个都不让进。
《三国志·姜维传》里写得很清楚:“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说白了,就是关外打狗,敌人来多少,就地解决多少。
到了王平守汉中,更是铁了心执行魏延这套。延熙七年(244年)兴势之战,王平就是靠这招,硬生生把曹爽的十万大军挡在外面,汉中安然无恙。
《三国志·姜维传》里也提了:“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
打个比方,魏延这招就是在门外跟狗死磕。
可姜维不这么想。他觉得,魏延这种“关外御敌”虽然符合《周易》里“重门”的道理,能挡住敌人,但问题是歼不了多少敌人,没大收获。不如把敌军放进阳平关,蜀汉军队全退守汉、乐二城,重要关口留重兵,再派支游击队骚扰敌军。
他这么想:“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適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
说白了,就是关门打狗,等敌人进来,再围起来打。
姜维这么干,出发点是好的,但他漏了个大事:汉中是成都的门户啊!要是放敌军进来,成都平原一马平川,没险可守,门户大开,再想关门打狗,门都关不上了。
魏国本来就兵强马壮,并州产马,骑兵多又猛。一旦让魏军进汉中,他们的骑兵冲蜀汉步兵,优势太明显了。蜀汉没产马的地方,骑兵少,咋跟人家打?
后来果然出事了。蜀汉景耀六年(263年),魏国景元四年,钟会和邓艾打过来,姜维没用魏延的老办法,汉中很快丢了。
汉中一丢,成都危险了,全国都慌了,刘禅直接开城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