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魏学者-论语集解-曾进行-曹羲-的编著 (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曹羲,?,249年,,字昭叔,曹真之子,曹爽之弟,三国时期曹魏学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曹爽掌权后,受封中领军,掌握禁兵,封安乡侯,曹爽及诸兄弟轻视司马懿,恣意妄为,经...
曹羲(?-249年),字昭叔,曹真家的儿子,曹爽的弟弟,三国时候曹魏那边的一个学者。曹爽掌权之后,他哥把他提拔成中领军,管着禁军,还封了个安乡侯。那时候曹爽他们几个都挺飘的,根本没把司马懿放眼里,天天瞎折腾,还老跑出去打猎,曹羲好几次劝他们,愣是没人听。
249年,司马懿突然发动高平陵政变,曹爽他们几个优柔寡断,听了桓范的话也不肯起兵反抗,最后被司马懿灭了三族。曹羲这人其实挺有本事的,懂学问,还明律法。司马懿那时候想过要改九品中正制,想把“九品”废了,只留“中正”,曹羲觉得这俩其实没区别,最后还不是靠人来拍板,本质上还是人治那一套。
曹羲早年因为老爸曹真的功劳,被封了列侯。魏明帝死了之后,曹爽和司马懿一块儿辅政。后来曹爽用丁谧的计谋,把司马懿的权力给削了,还把他几个兄弟都提拔成朝廷大官,曹羲就当上了中领军,手里握着兵权,封安乡侯。司马懿那边呢,就装病不上朝,暗地里养着死士,曹爽他们这边倒是越来越放肆,曹羲劝了又劝,他们压根不听。
(注:这里有个小细节,《通典》里提到“建安十二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后来曹羲当上中领军的时候,自己还写过诗说“余年三十,迁中领军,总六军之要,秉选举之机”,这算是个佐证吧。)
曹爽不光自己作,还带着弟弟们一起作,曹羲看着都着急,可他们根本不把劝谏当回事。结果司马懿动手的时候,曹爽他们还犹豫不决,最后全完了。
曹羲不光会带兵,还搞学问。他跟郑冲、荀顗、何晏、孙邕这些人一起编过《论语集解》,还跟夏侯玄、李胜、丁谧争论过刑法,写过一篇《至公论》。他的文章大多收在《全三国文》里。还有个《述孝诗》(也有地方叫《述考诗》),可惜全文都没了,只剩下几条序文,被《通典》《北堂书钞》《渊鉴类函》这些书引用才留了下来。
《通典》里引用的时候写的是《述孝诗》,序文里有句“余年三十,迁中领军,总六军之要,秉选举之机”。《北堂书钞》里却叫《述考诗》,引文还不太一样,变成“余每迁中领军,惣六军之要,秉选举之机,贵则情广,富则骄奢,无度则皆祸矣”,更离谱的是,这里把曹昭叔写成曹略叔了,有些版本干脆写成“魏略叔”。
到了《渊鉴类函》,引用的内容跟《北堂书钞》差不多,但名字错得更厉害,直接写成“魏略曰叔述考诗”。估计是前面《北堂书钞》抄错了,写成“魏略叔”,清朝人编《渊鉴类函》的时候,一看前面是“魏略”开头的,想当然又改成“魏略曰”,但后面“叔”字不知道怎么处理,就干脆保留,变成现在这样,也是够乱的。
司马懿改九品中正制那事儿,曹羲看得挺透,觉得改来改去,权力还是在人手里,本质上没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