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中兴-是唐王朝的回光返照!唐朝的藩镇祸乱为什么反反复复 (元和中兴是指谁在位时期)
元和中兴,是唐王朝的回光返照,唐朝的藩镇祸乱为什么反反复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公元802年,大唐元和十五年,这一年一位正值壮年的君主离开了人世,这位君主就是唐宪宗李纯,后世人对于唐宪...
“元和中兴”啊,说白了就是唐王朝最后喘口气的机会,结果还是没撑住。为啥唐朝的藩镇祸乱跟打不死的小强似的,反反复复就没消停过?今天咱们就掰扯掰扯。
公元802年,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李纯走了。这人正值壮年,怎么突然就没的?后人猜得满天飞,最流传的是说让宦官给办了。不管咋说,他是中晚唐最能打的皇帝之一,文治武功都拿得出手,结果下场却这么惨,感觉就像给大唐的病入膏肓提前敲了丧钟。
安史之乱后,唐朝直接碎了一地,地方上那些藩镇,尤其是河朔三镇,天天跟中央对着干,就跟独立王国似的。这种情况一直拖到唐宪宗,他才算是把局面硬掰回来一段,所以历史上把他这十五年叫“元和中兴”。可这“中兴”啊,就跟回光返照一样,他人一走,之前压下去的乱子立马又冒头了,比野草还疯长。
唐宪宗其实也就是中晚唐一百多年里的一个例子。唐朝为啥最后烂成这样?根子就在藩镇祸乱没完没了。安史之乱结束后的144年,唐朝就跟被这事儿缠住脚脖子一样,甩都甩不掉,最后也是让藩镇给送了终。那问题来了,藩镇这毒瘤,为啥唐朝始终剜不掉?

其实啊,藩镇祸乱剜不掉,真不全怪节度使本人有多跋扈、多想造反。最要命的是,节度使后头站着个狠角色——牙兵集团。在唐朝甚至五代十国,牙兵都是搅动风云的主儿,朝代换不换,他们说了算。牙兵本来是府兵制垮了之后才有的,后来节度使遍地开花,“兵随将走”就成了中晚唐的常态。
说白了,唐朝要对付的根本不是单个节度使,而是整个牙兵集团。节度使说白了就是牙兵利益的代言人。他要是不给牙兵好处,牙兵立马就能换个人当节度使,反正谁给好处跟谁走。所以皇帝想彻底解决藩镇,光换个节度使、平几次叛乱没用,得先把牙兵这根刺拔了。可中晚唐那点国力,对付整个牙兵集团?杯水车薪,根本不够看。
除了牙兵,唐朝自己也有问题。中晚唐那会儿,朝廷对藩镇的态度就跟过山车似的,没个准谱。最典型的就是“牛李党争”,一帮人喊着必须削藩,另一帮人却说算了,让他们自个儿待着吧。这么一扯皮,藩镇问题反而更严重了。
“牛李党争”只是个例子,朝廷对藩镇就没个长期打算。再加上“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换人,政策立马变。比如唐武宗时的李德裕,削藩那可是雷厉风行,可宣宗一上台,李德裕就被贬了。这么一折腾,刚有点起色的削藩大业,直接黄了,多可惜。

历史这东西啊,就是一笔糊涂账。唐朝的藩镇祸乱,为啥总解决不了?牙兵、党争、皇帝瞎折腾……原因多了去了,远比咱们想的复杂。把这百来年的历史串起来看,才发现唐宪宗一死,唐朝削藩的最后那点机会也就没了。元和十五年,从此成了唐朝身上一道再也好不了的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