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唐朝是节度使搞垮的-那么节度使过的好不好 (都说唐朝是节假日吗)
对唐朝节度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唐朝无疑是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之一,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唐朝的存在,让中原王朝开始对西域有了控制权,强大的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同样走向...
唐朝的节度使,这玩意儿真是越研究越有意思。唐朝那会儿,绝对是数一数二的狠角色,中原王朝能真正把手伸到西域,唐朝功不可没。不过再强大的王朝,也扛不住折腾,安史之乱一闹,唐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唐太宗那会儿,唐朝打仗都是主动出击,抢占地盘,但后来这格局慢慢就变了。

唐朝撑了不到三百年就没了,安史之乱后,节度使这官职简直像脱缰的野马,越来越不受控制,成了唐朝政府管不住的存在。从唐太宗到唐高宗末年,唐朝的打法彻底变了,从以前的“主动出击”变成了“防御为主”。

《新唐书·兵志》里说“秦汉以来,唐马最盛,天子又锐志武事,遂弱西北蕃。”意思就是唐太宗时期马多,天子爱打仗,把西北那些小国都打服了。可唐太宗一走,唐朝麻烦事儿就来了,吐蕃、突厥、奚、契丹这些少数民族一个个冒出来,唐朝哪还有精力总主动出击啊?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用了七年才压下去。这仗一打完,唐朝的国力直接腰斩,更头疼的是,节度使们开始拥兵自重,中央说话不好使了。所有节度使里,数安史降将控制的魏博、成德、幽州三镇最横,根本不鸟朝廷。

魏博、成德、幽州这三镇,压根不鸟唐朝朝廷。最离谱的是,这三镇的节度使都想把官位传给子孙,搞起了世袭制。一直到唐朝灭亡,三镇换了57任节度使,里头只有4个是朝廷正经任命的,其余都是自己上来的。

唐朝的节度使大概分四类:造反型、御边型、经济型、抵抗造反型。御边型就是守边疆的;造反型主要就是河朔三镇,安史之乱那帮老底子;抵抗造反型的在长安和河朔三镇中间,听朝廷话;经济型主要在东南,有钱。

最后一类经济型主要在东南。魏博、成德、幽州三镇不光搞世袭,还自己任命官员、自己管户籍,更不往朝廷送钱送粮。他们为啥这么横?手里攥着精兵呢!牙兵就是代表,史书评价“选其骁健者万人自卫,谓之牙兵”,说白了就是节度使的亲卫队,个个能打。

牙兵仗着自己受倚重,就开始横着走。史书里说“其凶戾者,强买豪夺,逾犯法令,长吏不能禁”,意思就是这帮人凶得很,抢东西、犯法,地方官都管不了。而且三镇节度使还老联姻,抱团取暖,好跟朝廷抗衡。时间一长,就形成了“父子相袭,亲党胶固,姻党盘户”的盘根错节局面,说白了就是一帮靠军饷吃饭的地方军人利益集团,抱得很紧。

牙兵的利益要是受了影响,比如朝廷想削减他们军饷,或者让他们老跑出去打仗,或者想削弱他们的权力,这帮人肯定不干,直接追杀节度使。节度使这位置,有时候比刀尖上还晃。就说魏博镇,有次朝廷调节度使史宪诚去河中,这本是常事,结果史宪诚想把府库的钱粮全卷走,把牙兵惹毛了,直接兵变。牙内都知兵马使何进滔趁机杀了史宪诚,自己当上了新节度使。从史宪诚开始,魏博镇10任节度使里,4个都是被兵变弄死的。
不光魏博,其他藩镇也这样,节度使被杀的事儿屡见不鲜。武宁镇832到862年这30年,光牙兵武力赶走节度使的事儿就有3回。据统计,763到874年这111年,藩镇总共闹了171次乱子,八成都是兵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