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是唐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时期藩兵藩将都是什么地位 (唐军知乎)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唐朝藩兵藩将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藩兵藩将——即少数民族将士,一直是唐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安禄山作为唐玄宗时期北方三大军镇,范阳、平卢、河东,的统帅,麾下的...
唐朝的军队里,有个挺特别的群体叫藩兵藩将,说白了就是少数民族将士,一直挺重要的。安禄山当唐玄宗时期北方三大军镇(范阳、平卢、河东)的统帅时,他手下的唐军民族成分就杂,胡人比例尤其高。
初唐那会儿,蕃兵算是唐军的有效补充
630年,唐太宗灭了东突厥,周边少数民族政权都认他当“天可汗”,成了老大哥。作为藩属国,后来唐军出去打仗,这些政权加上被降服的突厥人,经常得跟着一起上。像突厥的阿史那社尔、铁勒的契苾何力,这些归顺的少数民族将领和士兵,直接成了编制里的正规唐军。
比如644年,李世民要亲征高句丽,当时的唐军阵容是这样的:
刑部尚书张亮当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带着江、淮、岭、硖那边擅长水战的兵四万,加上长安、洛阳招的三千壮士,从海路打过去;
李世勣是辽东道行军大总管,领着六步骑,还有兰、河两州的降胡,从陆路杀向辽东。
能看出来,这时候队伍里已经有不少胡人将士了;右卫大将军李思摩(就是突厥首领阿史那思摩)、将军契苾何力都在军里,俩人在白岩城之战还都光荣负伤。他俩都在,手下的部族士兵肯定也跟着。
另外,藩属国的军队也被勒令配合唐军行动:
甲寅,诏诸军及新罗、百济、奚、契丹分道击高丽。
这里面,新罗、百济是高句丽南边的半岛政权,契丹我们熟,那时候它和奚族,都是东北的小部落。
那时候唐太宗的府兵制搞得挺完善,军人平时种地,战时打仗;唐军虽然打仗频繁,但基本靠精兵突袭,规模不用太大,士兵也能轮着休息。加上中原南北朝那会儿的风气还在,皇帝自己也是军人出身,军人地位高,尤其守皇宫的府兵,大家都尊重。所以当兵是荣耀,能参军的都是“良家子弟”。
所以那时候唐军主力还是汉人,胡人将士算是锦上添花。
到了唐玄宗时期,番兵藩将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但到了高宗后期、武则天当权那会儿,对外压力越来越大,战事越来越多,防线拉得太长,兵役也重得不行。原本还能轮休的府兵,被强留在军队,好几年回不了家;家里该承担的徭役却没少,府兵家庭越来越扛不住,好多人直接逃跑了:
诸卫府兵,自成丁从军,六十而免,其家又不免杂徭,浸以贫弱,逃亡略尽,百姓苦之。
同时土地兼并越来越厉害,府兵制的基础慢慢被挖空了。武则天这人挺会搞事情,刻意打压传统军队势力,连皇宫卫士都给贵族当差使,府兵地位一落千丈,大家觉得当府兵丢人。
唐玄宗李隆基上台后,722年,听了宰相张说的建议,全面推行募兵制:
张说建议,请召募壮士充宿卫,不问色役,优为之制,逋逃者必争出应募;上从之。旬日,得精兵十三万,分隶诸卫,更番上下。兵农之分,从此始矣。
也就是说,从这时候开始,唐军慢慢不种地了,开始专业化。招募的主要是关中、河朔这些尚武精神足的汉人地区,还有从小骑马射箭、以打仗为乐、不适应农耕的内附少数民族。
史料记载,742年,大唐设了十个节度、经略使,总兵力四十九万,马八万多匹,越靠北、西,军队里胡兵的比例越高。
不过那时候唐军统帅还是汉人为主。后来李隆基怕边将和朝里势力(尤其是太子)联手威胁自己,宰相李林甫又担心边将入朝当相影响自己权位,俩人就一拍即合,大量起用藩将当军镇大权。
安禄山能发家,就因为这个原因:
至是,诸道节度使尽用胡人,精兵咸戍北边。
除了安禄山,当时的哥舒翰、李光弼、安思顺、高仙芝这些名将,都是少数民族出身。虽然他们大部分人视自己为唐人,对大唐忠心耿耿(后来好多人还参与了平叛),可惜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安禄山掌握了北方三大军镇,能造成的破坏太大了。
安禄山手下蕃汉都有
安禄山兼着范阳、平卢、河东三大节度使,前两个主要是镇抚奚、契丹、室韦、靺鞨这些东北少数民族,胡兵占了大头。安禄山自己,自称“父胡,母突厥”,其实就是杂胡;按种族算,他是粟特人,属于“昭武九姓”(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原来住祁连山北的昭武城,有康、安、曹、石、米、史、何、穆等九姓,所以叫这个)。
安禄山掌握北方军权后,早就有反心,还准备了十几年。
《新唐书》说他谋划造反十多年,对投降大唐的少数民族恩威并用。愿意跟着干的,他亲自松绑安抚,精神物质上照顾得无微不至,把他们变成自己的私人武装,“躬自尉抚,皆释俘囚为战士”;不服的,就直接武力威胁。他还建了支特种兵叫“曳落河”,胡语里是“壮士”的意思,主要招降的同罗、奚、契丹等部族的兵。
p> 加上安禄山精通胡语,和胡人将士沟通毫无障碍,这么经营多年,手下对他死心塌地:“故其下乐输死,所战无前。”754年,铁了心反叛后,安禄山特意跟李隆基要了500个将军、2000个中郎将的名额,用来封自己的亲信将领。
755年十月,安禄山正式起兵,当时他手下的兵力是这样的:
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号二十万。
这里面有不少汉人将士,依据如下:
其一,安禄山的军师严庄、高尚,将领崔乾祐(在潼关击败了哥舒翰大军)、田承嗣(安史之乱后当了魏博节度使)等,都是汉人。
其二,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起兵时,手下将领的反应是:“愕然相顾,莫敢异言”,就是很震惊,但没人敢说话;后来他下令,谁敢有异议,就“斩及三族”。
于是,所有人马被他裹挟着南下,把鼎盛的大唐腰斩的“安史之乱”就这么开始了。
安史之乱后,蕃兵藩将的地位慢慢降下去了。但晚唐时候,因为形势需要,沙陀人李克用一族逐渐崛起,甚至在五代十国时期成了中原的主宰。大唐的开放政策本身没问题,但前提是自己得有足够的实力,加上政治稳定清明,不然就是引狼入室,玩火自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