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女商人的生存环境如何-在唐朝时期-心酸无人知 (那些女商人的故事)
在唐朝时期,那些女商人的生存环境如何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唐代诗人卢仝在,寄赠含曦上人,一诗中云,商贾女郎辈,不曾道生死,纵遇强礼拜,雅语不露齿,这两句是描写唐朝女商人的艰...
唐朝女商人的生存环境,大家可能多少有点印象?但具体有多难,可能不太清楚。今天就随便聊聊这个话题。
唐代诗人卢仝在《寄赠含曦上人》里写:
“商贾女郎辈,不曾道生死。纵遇强礼拜,雅语不露齿。”
这两句诗其实就写出了唐朝女商人的不容易。在那个社会背景下,她们得“不道生死”——就是不管生死都得扛着,靠着一双勤劳的手,给繁华的大唐添砖加瓦。
唐朝是中国古代最牛的时代之一,女商人放在今天,妥妥的“职场女性”。但古代那套社会制度加上历史原因,这些“职场女性”的日子,真不好过。
先说说古代商人的地位。早先,先秦时期《管子》把人分成士、农、工、商“四民”,后世都这么分。按说社会贡献上,这四类人没高低贵贱,但古代是农耕社会,统治者觉得只有农民守着土地种地,社会才稳当。所以那些脱离土地、到处跑的商人,在统治者眼里贡献最小,地位慢慢被压到了底层。有些商人辛辛苦苦一辈子,不光为赚钱,还想方设法给子孙后代脱离“商籍”——就是不想让他们再当商人。
再说说古代女子的处境。自从父系社会开始,女性因为身体原因,活动范围就比小。后来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独尊儒术”被采纳,外面世界基本成了男性的,女子只能待家里,相夫教子,纺织浆洗,遵守“三从四德”才被社会认可。封建社会越发展,女子的活动空间越小,到了宋明,女子基本不能随便抛头露面。要是哪个女子为了生计出来抛头露面,肯定被人指指点点,读书人还会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古代商人本就地位低,女子活动空间也小,要是哪个女子当了商人,整天在外头跑,日子有多难,可想而知。
但唐朝就有这么一群女性,她们就是唐朝的女商人。按狭义说,她们就是唐朝的“职业女性”。
唐朝的商业有多繁华?长安城是中世纪世界三大名城之一(另外两个是罗马和君士坦丁堡),东西两市啥商品都有,还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除了长安,洛阳、扬州、苏州这些地方也是商贾云集。
这么繁华的商业,自然少不了商人,其中就有女性商人。她们主要在这么几个行业里打拼:
餐饮服务业。唐朝的商业区,酒肆、餐馆、茶馆到处都是,女商人在这一行特别多,主要卖饭、酒、茶、饼、小吃,诗词和史料里都有记载。比如《太平广记》说:
唐汴州西有板桥店,店娃三娘子者…… 寡居,年三十余,无男女,亦无亲属,有舍数间,以鬻餐为业。然而家甚富,多有驴畜。
意思就是,这位三十多岁的三娘子是饭馆老板,寡居,没儿没女,没亲戚,有几间房卖饭,还挺有钱,养了好几头驴。
《太平广记》还写了洛阳的郭大娘“以当垆为业”,还有个广陵茶姥,茶特别好卖,每天早上摆个摊,市里的人都抢着买:“每旦,将一器茶卖于市,市人争买。”
李白诗里也写过:“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落花踏尽何处游,笑入胡姬酒肆中。”写的是胡人女子在酒肆里,但想想,当时中原女子估计也有干这行的。
p>
李白写的是胡人,但那时候很多中原女子估计也在酒肆里做事。唐朝虽然开放,但女子想在商业里站稳脚跟,背后肯定有说不出的苦。
纺织手工业。唐朝纺织业发展快,女性功不可没。《太平广记》记载:
p> 广州何二娘,年约二十,与母同住,以织鞋子为业。 p> 这位广州的何二娘,就是靠织鞋为生的手艺人。 p> 还有长安一对母女,住胜业坊北门,“以纫针为业”,“居室甚贫,与母同卧土榻,烟爨不动者,往往经于累日”——就是靠缝补为生,家里特别穷,经常几天生不起火。 p> 传统观念里,女子在家纺织,男人出去卖。但唐朝很多女子不仅织,还卖。比如唐玄宗天宝年间有个叫张十五娘的,“鬻衣之妇”——就是卖衣服的。所以纺织这一行,女性从生产到销售都参与了。 p> 冶金工业。古代冶金技术要求高,一般人很难达到“炉火纯青”。但洛阳有个叫高五娘的孀居女子,偏偏擅长冶金。《太平广记》说: p> 洛阳高五娘者……恒居洛阳,以黄白自业,高氏能传其法。 p> 因为她技术好,很快就发财了,结果被同行嫉妒,差点被诬告入狱。一个孀居女子,靠勤劳双手致富,还超过同行,真不容易,得佩服高五娘。 p> 小商品业。除了上面这些,还有卖日常用品、化妆品、果蔬的。比如《太平广记》写了个漂亮女子,“游市,见一女子美丽,卖胡粉”;还有两个“卖菜家妪”,“鬻蔬以给朝夕”。 p> 《唐代墓志汇编》里还记载了个叫杨氏的商业奇女子,“经营财产,会陶公之法,固得水旱无 惧,吉凶有资”——很会做生意,不管天灾人祸都能应对。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