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唐朝的-租庸调制-租庸调制-为什么会被取消-什么是 (唐朝的租庸调制是什么意思)

租庸调制,唐时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此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租庸调定须均田制的配...

admin

租庸调制,说白了就是唐朝搞的一套赋税制度,主要收点粮食、布匹,或者让人家给政府干活,这玩意儿是跟着均田制来的,得先有均田制,才能搞租庸调。这制度规定,只要是分了地的老百姓,不管你家分了多少地,都得按家里的成年男人(丁)交固定的税,还得去服徭役。租庸调全靠均田制撑着,均田制一塌,租庸调就跟着完蛋。武则天那会儿,人越来越多,土地又被有权有势的大家伙们吞并,政府手里没地分了,老百姓分到的地越来越少,可税还得交那么多,根本扛不住,只能跑路。安史之乱后,朝廷花钱的地方更多,旧办法不行了,唐德宗年间,改用杨炎的两税法,主要收银子了。

唐朝的-租庸调制-租庸调制-为什么会被取消-什么是 (唐朝的租庸调制是什么意思)(图1)

简介

具体来说,每个成年男人每年得交两石粮食,这叫“租”;再交两丈绢、三两绵,或者两丈五尺布、三斤麻,这叫“调”;还得给政府干二十天活,这叫“正役”。要是政府不需要你干活,每天交三尺绢或者三尺七寸五布,凑够二十天的份儿,也能顶替,这叫“庸”,说白了就是拿绢布换劳役。要是政府需要你多干活,超过二十天,加二十五天就免“调”,加三十天“租”“调”全免。不过正役一般不能超过五十天。要是遇上水旱灾,庄稼损失四成以上免“租”,六成以上免“调”,七成以上赋役全免。这制度不耽误农时,还解决就业,全靠均田制托着。

唐朝的-租庸调制-租庸调制-为什么会被取消-什么是 (唐朝的租庸调制是什么意思)(图1)

传承发展

隋朝的时候,继承了北魏的租调制,税比北周轻,干活时间也短。后来还规定“五十岁以上的可以不干活,交点绢就行”,这算“庸”的雏形。唐朝在此基础上搞了租庸调制,取消了年龄限制。一开始搞得挺好,老百姓日子安稳,国家收入也稳。但安史之乱后,户口乱了,生产也遭了灾,国家花钱的地方又多,这套老办法跟不上趟了,只能换成两税法。

取消原因

为啥租庸调后来不行了?主要还是靠的均田制先垮了。这俩是绑定的,均田制一完,租庸调就跟着玩完。唐朝人越来越多,政府没地分了,老百姓分的地不够,可税还得交那么多,根本扛不住,只能跑路。还有,后来土地兼并特别厉害,虽然规定不准卖地,但有权有势的官府、寺庙还是能吞并土地。没地的老百姓还得交税,交不起只能跑。另外,户口也乱了,时间长了,官员不整理,死了的人、转了的地都没登记,国家都不知道该向谁收税。德宗那会儿更糟,有地的不交税,没地的还得扛,最后只能让邻居代交,结果邻居也跑,恶性循环,只能放弃租庸调,改两税法。还有,租庸调按人头收,国家收入看丁的数量,安史之乱后国家花钱多,这套不够灵活,两税法按地收,更靠谱,所以只能换。

又租庸调制本身也有坑,后来不破不行。首先,有交税的和免税的,免税的(比如官府、寺庙)不用干活,还能占地建庄园,原本该他们交的户税、地税,全摊到交税的人头上。而且租庸调的税是固定的,大家分地的时候都是一百亩,税一样还算公平,后来分的地不够一百亩,税还得交那么多,这太不公平了,老办法肯定行不通。

唐朝的-租庸调制-租庸调制-为什么会被取消-什么是 (唐朝的租庸调制是什么意思)(图1)

主要影响

户籍散失也是个大事。租庸调得靠完整的户口本收税,时间长了官员不管,死的人、转的地都没记,国家收税没依据。德宗时更严重,有地的不交,没地的还得交,大家只能跑,邻居代交,邻居也跑,越跑越多,只能换两税法。而且租庸调按人头收,国家收入看丁的数量,安史后国家开销大,这套不够灵活,两税法按地收,更稳,所以不得不换。

历史评价

租庸调在唐朝初期,配合均田制,确实挺不错的,老百姓能安心种地,国家收入也有保障,府兵制也巩固了,国家富强起来。但后来随着情况变化,这制度本身的问题暴露,加上各种客观原因,跟不上时代了,唐朝只能换成两税法。

隋和唐前期推行的租庸调制,作用挺明显的:农民生产时间有保证,赋役负担轻了不少,很多荒地都开垦出来了;政府的赋税收入稳了,府兵制也巩固了。这些都让国家变得有钱有势。


上一篇: 唐朝宰相张行成人物生平简介-拥戴唐高宗继位 (唐朝宰相张行是谁) 下一篇:唐朝名臣于志宁的故事于志宁后裔 (唐朝诗人于濆)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