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姜维不在其中呢-武庙72将-唐朝皇帝设立的 (为什么姜维没进武庙)
武庙,全称武成王庙,又称武成庙、太公庙、太公尚父庙,祭祀姜太公以及历代良将,唐朝时期,唐朝皇帝追尊姜太公为武成王,并设立武成王庙,历代简称为武庙,以张良为的配祀,宋朝时期,追谥姜太公为昭烈武成王,并增...
武庙,全称武成王庙,又叫武成庙、太公庙、太公尚父庙,主要祭祀姜太公和历代那些打仗厉害的将军。唐朝的时候,皇帝追尊姜太公为武成王,专门建了武成王庙,后来大家就简称它武庙,当时配祀的是张良。到了宋朝,又给姜太公追谥了个“昭烈武成王”,还加上了古今七十二名将一起祭祀,这就是有名的“武庙72将”。这72人里,有九位是三国时期的,分别是诸葛亮、张飞、关羽、张辽、邓艾、周瑜、吕蒙、陆逊、陆抗,蜀汉占三个,曹魏两个,东吴四个。

不过有意思的是,武庙72将里有灭了蜀汉的邓艾,但和邓艾齐名的姜维却没上榜。好多三国迷都觉得,姜维和邓艾的关系,就跟诸葛亮和司马懿似的,水平差不多,俩人互相成就,棋逢对手。那问题就来了:凭啥邓艾能进,姜维不行?姜维到底差在哪儿了?
首先吧,为啥邓艾能进,姜维没进?我觉得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方面,毕竟魏灭蜀之战里,姜维没守住蜀汉,邓艾却把蜀国给灭了。虽说评价名将不能光看“成王败寇”,但邓艾和姜维直接交手的结果,肯定会影响后人的看法。公元263年8月,曹魏的司马昭发兵打蜀汉,派了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人马。蜀汉这边姜维、廖化带着兵,靠剑阁(就是现在四川剑阁那块儿)的险道挡魏军主力。
姜维和邓艾这两位名将,在魏灭蜀之战里碰上了,算是一场巅峰对决。姜维在沓中和邓艾交手后,甩开了诸葛绪,直接往东路去挡魏军主力。钟会大军占了汉地大部分地方,打到剑门关外,被回援的蜀军卡住了,动不了。说实话,这仗刚开始,姜维打得挺漂亮的。
但邓艾有招,他用了个迂回的战术,两军主力在剑阁僵持的时候,他自己带着精兵绕道阴平(现在甘肃文县那边),走了700多里没人烟的地儿,硬是凿山开路,奇袭了江油(现在四川江油北边)。接着在蜀汉地盘里的绵竹大败诸葛瞻,占了涪城(现在四川绵阳),直接打到了成都跟前。姜维肯定没想到邓艾会偷渡阴平啊。后主刘禅一看邓艾突然杀到,没办法,投降了。公元263年11月,蜀汉没了,三国时代也快到头了。
这么一来,邓艾靠着灭蜀的功劳进武庙72将,说得过去。就像后来灭了东吴的王濬、杜预,也进了武庙。而且曹魏打蜀汉,实力差距比西晋打东吴小,邓艾这功劳更硬。至于姜维,虽然后来想策动钟会反叛,但蜀汉还是没救回来。
再说说,蜀汉的灭亡,姜维也有责任。当初刘备当汉中王的时候,留魏延守汉中,各个围戍里都放重兵,敌人来了就挡在关外,进不来。魏延之后,王平守汉中打曹爽,用的也是这招。但姜维当大将军后,改了汉中的防御策略,他觉得可以让敌人进阳平关,蜀军退守汉、乐二城,重要关口留重兵,再派支队伍打敌人的薄弱地方。
结果263年,姜维改的这策略,让钟会大军轻松突破汉中防线,一路打到剑阁。姜维只能带主力去剑阁挡钟会,这邓艾打成都的时候,姜维就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蜀汉灭亡,姜维这大将军,责任跑不了。
最后,魏灭蜀之前,姜维老北伐中原。好些学者觉得,姜维连年打仗,把蜀汉的国力耗得差不多了,这也是蜀汉灭亡的原因之一。而且姜维北伐,三次和邓艾交手,一场没赢。邓艾靠挡住姜维北伐,攒下了名将战绩,才能进武庙72将。比如256年,姜维当了大将军,和胡济两路出兵,说好在上邽会合,结果胡济没到,姜维在段谷被邓艾打惨了,蜀军死伤很多。257年,姜维趁魏国关中空虚出秦川,又带万人走骆谷,结果司马望和邓艾守长城,姜维只能退兵。

262年,姜维又出汉、侯和,又被邓艾打败,退到沓中。这么看,姜维后期三次北伐,跟邓艾交手是一平两负。虽说曹魏整体比蜀汉强,但姜维老是输,确实拉低了他在名将里的地位,也加速了蜀汉的灭亡。这么一来,姜维和邓艾比起来,尤其是直接交手,差距还是挺大的,甚至可以说邓艾是姜维的克星。所以邓艾进了武庙72将,姜维就没像诸葛亮、关羽、张飞那样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