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宋文帝刘义隆的文化举措有哪些 (宋文帝是谁)
历史上宋文帝刘义隆的文化举措有哪些?刘义隆召雷次宗在京城鸡笼山开设,儒学馆,讲学,与玄、文、史三学合为,四学,,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陈寿死后百余年,三国史料大量出现,三国志,内容...
历史上宋文帝刘义隆在文化上搞了不少事儿,挺有意思的。比如他让雷次宗在京城鸡笼山开了个“儒学馆”讲学,后来这馆子跟玄学、文学、史学三个学馆合起来,整成了《四学》,算是当时挺重要的文化举措了。
话说陈寿写完《三国志》一百多年后,关于三国的史料突然冒出来不少。《三国志》这书写得挺精炼,三部分内容基本不重复,但宋文帝觉得还是有点太简略了,就下诏让裴松之去加注。裴松之可没含糊,到处收集各家史料,用他的话说就是“绘事以众色成文,蜜蜂以兼采为味”,硬是把《三国志》里缺的地方给补上了,宋文帝看了直呼这是“不朽”的功业。
裴松之一辈子最大的事儿,就是给《三国志》作注。他注书有四大原则:“一曰补阙、二曰备异、三曰惩妄,四曰辩论”。清代《四库提要》把他用的方法又细分了六类:引各家之论辩是非,参各家之说核伪异,传所有之事详委屈,传所无之事补阙佚,传所有之人详生平,传所无之人附同类。
他注《三国志》时用的史料,能考究出来的就有一百四十多种,比陈寿原书还多三倍,确实够下功夫的。不过后来也有人不满意,比如唐代刘知几说他“才短力微,不能自达”,章学诚也讲他“依光于陈寿,非缘附骥,其力不足自存也”。《四库总目》更直接,批评他“嗜奇爱博”,老引用《搜神记》《异林》这种讲怪事的书,“凿空语怪凡十余处,跟正事没关系,碍着史法了,真是个毛病”。
除了裴松之,元嘉年间还有个大动作——范晔的《后汉书》也搞定了。这书可是“前四史”之一,跟《史记》《汉书》《三国志》一个级别。“前四史”就是“二十四史”里头最靠前的四本,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还有陈寿的《三国志》。
《后汉书》是本讲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上起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到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跨度195年。全书分十纪、八十列传,还有八志(这部分是司马彪《续汉书》里的)。范晔写书时,大部分沿袭了《史记》《汉书》的体例,但也根据东汉的特点做了不少创新。
书里八十列传排得挺讲究,基本按时代顺序来。开头三卷是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后面九卷写光武帝时期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最难得的是,范晔这书挺有正义感,敢于揭露黑暗政治,同情那些刚强正直的人。比如在《王充王符仲长统传》里,他就特意收录了八篇抨击时政的论文,这在当时可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