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明君吗-宋文帝刘义隆的历史评价怎么样 (是明君还是昏君)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很乱,那么其中宋文帝刘义隆的历史评价怎么样?是明君吗?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刘义隆在位三十年,十七岁即位,诛杀权臣,修明政治,他压抑豪强兼并,清理户籍,减免...
南北朝那会儿乱成一锅粥,宋文帝刘义隆算不算明君?这事儿得好好聊聊。刘义隆在位三十年,十七岁就坐上龙椅,先杀了几个权臣稳住局面,然后开始搞整顿:压制豪强占田、清理户籍、少收点税、鼓励种地,还特别看重儒家文化。“元嘉文学”那会儿真是星光熠熠,谢灵运、刘义庆、鲍照、陶渊明这些大作家都在;武将也不含糊,檀道济、沈庆之、宗悫,天天在外面打仗。国内政治、经济、文化都搞得不错,国力在东晋南北朝里算顶流,史称“元嘉之治”。
不过这人也有毛病,爱干大事却不切实际,几次北伐都输得特别惨。而且特别多疑,把兄弟当豺狼,大臣当仇人。上台后,帮他的徐羡之、傅亮、谢晦说杀就杀,后来连名将檀道济、彭城王刘义康也不放过,搞得人心惶惶。
历代评价
沈约说:“太祖小时候就特别聪明,没怎么被严格管教,但天生温和机敏,有当君主的品德。等当了皇帝,多年下来,纲纪法度都建全了,禁令明确,惩罚有固定标准,封爵不乱给。所以能国内安定,国外和睦,四海太平。以前汉朝人总说建武、永平的盛世,后来也常拿元嘉来比,这确实很厉害!派将遣帅,却总亲自指挥,才能比不上光武帝,还远距离指挥打仗,连什么时候进攻都听他的。虽然打败仗,不能全怪将领,但这也导致敌人逼近边境。后来因为和妃子的事泄露,惹上祸端,唉,真是悲哀!”
虞世南点评:“做人得讲仁义,仁是爱护,义是决断,宽严结合才好。文帝在废立太子时犹豫不决,沉迷女色,该决断的时候不决断,自己招来祸患。这都是他自己作的,能怪命吗?”
李延寿也提到:“文帝小时候聪明,有君德。当皇帝多年,纲纪全,禁令明,赏罚有度,国内安定。但派将领打仗时总瞎指挥,才能不如光武帝,连什么时候打都听他的,打败仗 partly 是这个原因。后来因为私事泄露,惹上祸端。他为了自己活命不管别人死活,这和桀纣差不多,就算周公那么厉害,这样搞也会出乱子,能善终就算幸运了。至于后面的废帝,那么多坏事,中等的君主犯一个就完了,何况他全占了,不亡国才怪!”
王锴倒说点小事:“文帝爱读经史,尤其擅长隶书,常教育儿子要廉洁节俭。”
司马光直接点出:“文帝挺勤政,对百姓也好,算得上太平年间的明君;但没看清自己几斤几两,非要硬挑强胡,结果军队在河南全灭了,战马都喝到长江的水了。晚年又犹豫不决,最后招来祸事,不就是文采有余武力不足嘛!”
吕祖谦分析得更细:“宋文帝觉得河南是宋武帝的老地盘,所以非要倾全国之力去打,结果一寸地都没拿到。史书说他失败是因为皇帝瞎指挥,江南的兵轻进轻退。我觉得吧,文帝不用老将旧人,专信年轻人,就算让他们自己指挥都可能输,何况皇帝还从中插手?战场上刀光剑影,机会稍纵即逝,皇帝却在千里之外定计,让到彦之那样的将领带精兵都赢不了,何况江南那帮兵?不过江南的兵也不弱啊,武帝打燕、秦、魏,靠的都是南兵。为什么武帝用南兵变强,文帝用就变弱?南兵不能光用,难道北方的人就不能用吗?唉,武帝没做好,文帝也没做好。文帝算贤主,但这么瞎搞,得引以为戒啊!”
辛弃疾都吐槽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王应麟总结:“宋文帝、魏太武都爱打仗,都没好下场,好战不祥的教训太明显了。”
郝经描述惨状:“文帝凭着元嘉的强盛,想恢复河南,两次大举北伐,到彦之败退,王玄谟逃跑,结果敌人马饮长江,建康都震动了,两淮的郡县被糟蹋得寸草不生,燕子回来只能筑巢在树上。”
王夫之最后感慨:“元嘉北伐时,文帝杀了权臣,整顿内政,休养百姓六年才出兵,不能说没准备;拓拔氏在西边打仗,兵力分散,不能说没机会。但为什么丢了地,军队溃散?因为将领不行。到彦之、萧思话在青州徐州大败,和后来符离的邵弘渊、李显忠一样,都是将领不行,拿士兵去送死。文帝、孝宗都是想有作为的明君,但信任的不是小人,而是当时有威望的人,为什么没人能用?难道是老天不生将才?不是的。君主得培养人才,但文帝信任推崇的都是些胆小怕事的人,天下人跟着学,都不敢冒险,结果没可用之才,保国都难,还想和胡人争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