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这么乱为何没有少数民族侵扰中原-北方游牧民族去哪儿了 (三国时期这么乱为什么没有外敌侵犯)
你们知道三国时期为何没有游牧民族的踪影?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华夏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众多少数民族趁西汉八王之乱,国力衰微,纷纷举兵南下建立政权,中原大地陷入战...
你们有没有想过,三国那会儿,为啥北边的游牧民族没凑热闹?
魏晋南北朝那会儿,华夏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段之一,就在这时候,众多少数民族趁着西晋八王之乱,国力不行了,纷纷举兵南下建政权,中原大地打成了一锅粥,老百姓被战祸折腾得够呛,中原十个人里头活不了一个,后世管这叫“永嘉之乱”。

气候变化和游牧民族南迁,其实关系贼大。东汉那会儿,气候开始变冷,亚欧大陆碰上了间冰期,气温一降,自然灾害就多,草原经济本来就脆弱,天一冷,草长不好,牛羊没吃的,日子根本过不下去,只能往南跑,躲天灾。
那问题来了,为啥东汉就开始变冷,直到魏晋南北朝才闹出“永嘉之乱”这档子惨事?其实两边实力对比,才是关键。
上帝之鞭的衰落
两汉那会儿,中原王朝最大的麻烦,就是北边的匈奴。西汉刚那会儿,汉高祖刘邦亲自带兵打匈奴,结果被围在白登山,差点没下来,那叫一个尴尬,后来只能先忍着,搞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了,开始跟匈奴死磕,面对这么硬的中原政权,匈奴由盛转衰。
后来两边时打时和,矛盾最后在“穿越者”王莽这儿炸了锅。王莽这人吧,对游牧民族天生就看不上,为了压低匈奴的地位,硬把人家“匈奴单于”改成“恭奴单于”,后来又改成“降奴单于”,这不是明摆着骂人嘛。

匈奴又不傻,听不出这是骂人?对王莽的新朝那叫一个气,隔三差五就抢北方边塞,最后西域都成了匈奴的地盘。其实王莽这么一折腾,对匈奴来说反而是好事,因为中原没统一了,抢起来方便。
那时候的割据势力,那些豪族也不是善茬,其中最大的豪族刘秀,更让匈奴没面子。碰到刘秀手下的猛将,北方的草原汉子要么被团灭,要么丢盔弃甲往回跑,直到东汉统一全国。
刘秀的统治智慧
刘秀统一后,头等大事就是休养生息。他知道,孱弱的中原经不起再打仗了,所以对匈奴懒得搭理:给你送点钱,你先凉快着。可匈奴不买光武帝的账,隔三差五就来边境抢一把,越来越得寸进尺,就这么一直恶心刘秀,直到匈奴自己先乱起来。
为啥自己乱?单于的儿子和他叔叔,开始抢家产,最后分赃不均,匈奴分裂成北匈奴和南匈奴。南匈奴背后是北匈奴,前面是大汉,中间夹着,随时可能被两边夹击。
于是南匈奴摊牌了,投降大汉,一起打北匈奴。对中原政权来说,自己下场打仗太费劲,最划算的就是找个能顶住边境压力的“保安”,给他们物资和钱,把矛盾从汉匈之间,转移到匈奴内部。
南匈奴和北匈奴为了这口饭打得你死我活,最后南匈奴成了东汉的“高级保安”,让东汉能安心休养生息,攒实力,后来才有班超通西域。公元91年,东汉军队在金微山(后来的阿尔泰山)又把北匈奴打残了,北单于带着残兵逃往乌孙。

曹操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控制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中原又乱了。有句话叫“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东汉灭亡后,豪族势力还是贼猛,个别大豪族甚至能拉出几万人的军队,更别说各地割据政权了。
北方没统一前,袁绍、公孙瓒都是一方霸主,这俩人吧,内战不行,外战倒是在行,对游牧民族的侵扰重拳出击。尤其是公孙瓒,史料记载这哥们还经常带部队出去打游牧民族的秋风。
曹操统一北方后,南匈奴被鲜卑打怕了,只能归附中原王朝。曹操为了削弱匈奴的势力,来了三板斧。先用好处诱惑匈奴的贵族:打啥仗啊,来我这儿,好吃好喝供着,总比在草原上风吹日晒强。然后征召少数民族里的精兵加入汉族军队,再调到别的地方去,让单于没爪牙。最后还不放心,把匈奴分成五部,派官员盯着。
对其他游牧民族,曹操就是军事打击加招抚一起用。那时候北方游牧民族为啥没能入主中原?主要是实力此消彼长还没到火候。后来的八王之乱,才把华夏民族推进了无底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