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他为何要说出来-三国名臣张纮临终指出孙权两大缺点 (他为何要说出我爱你)

对张纮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说起三国名臣,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诸葛亮、荀彧、周瑜等人,却极少会想起张纮,但张纮之于东吴的作用,并不亚于诸葛亮之于蜀汉,荀彧之于曹魏,...

admin

最近翻三国资料,发现了个被严重低估的人物——张纮。很多人提到三国名臣,脑子里跳的都是诸葛亮、周瑜,但张纮之于东吴,真不比他们差。

张纮,字子纲,广陵人,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兼谋士,后来跟张昭并称“二张”,是东吴的“文臣双子星”之一。

这人有才,文章写得好,年轻时游学京都,跟博士韩宗学《易经》《欧阳尚书》,又去外黄跟濮阳闿学《韩诗》《礼记》《左氏春秋》,后来被举为茂才。说到写文章,得提陈琳,“建安七子”之一,骂曹操的檄文写得那叫一个狠,曹操头疼躺着看,吓得一身冷汗,头居然不疼了!但陈琳自己都说,跟张纮比,他只能算“小巫见大巫”。

张纮有才又有名,当时东汉朝廷的三大佬——大将军何进、太尉朱儁、司空荀爽,都想拉他当手下,他都拒绝了。为啥?张纮觉得这仨人成不了大事。后来果然,何进他们翻车了,张纮这眼光,真毒。

孙策在江东创业前,好几次亲自上门请张纮出山,张纮被诚意打动,就跟着干了。后来孙策和曹操搞好关系,张纮被派到许都当侍御史。孙权继位后,他又回江东,当会稽郡东部都尉、长史,还劝孙权把都城迁到秣陵(就是后来的建业)。六十岁那年,临终前写了份遗表劝孙权,孙权看哭了。

他为何要说出来-三国名臣张纮临终指出孙权两大缺点 (他为何要说出我爱你)(图1)

孙策刚接手孙家那会儿,想干一番大事,张纮给他出了个主意:先去丹杨招兵,然后拿下吴会,这样荆扬就能连成一片,报仇也有了底气;再接着占据长江,显威风,清理掉那些乱七八糟的人,辅佐汉室,成就霸业。这策略稳得一批,孙照着干,果然在江东立住了脚。

后来鲁肃给孙权提的“东吴版隆中对”,什么“保守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其实跟张纮这思路一脉相承,都是老成持重的打法。

孙策打仗猛,喜欢带头冲,张纮就劝他:“将军您天资这么好,又是大家伙儿的希望,可别老跟小兵一样往前冲啊,让大家都跟着担心!”后来孙权打合肥,想带轻骑突袭,张纮也拦着:“打仗多危险啊,您是主将,不是偏将,杀敌抓旗那是小兵干的,您得有当主将的样子,别光顾着逞勇。”孙权这才没冲。

主帅和分工不一样,主帅负责谋划,将士负责冲杀,各司其职才能赢。所以张纮劝孙策别跟小寇死磕,劝孙权别亲自突击,都是老成持重的道理,看得透。

他为何要说出来-三国名臣张纮临终指出孙权两大缺点 (他为何要说出我爱你)(图1)

孙策刚出去闯的时候,把老妈和弟弟都留给张纮照顾。后来孙策死了,孙权年纪小,外面一堆破事,孙权妈妈又拜托张纮和张昭一起辅佐孙权,帮着改毛病。孙家这么信他,就是因为他真心为东吴好。

孙策死后,曹操想趁孙权办丧事的时候打东吴。张纮赶紧劝曹操:“趁人办丧事打仗不地道,万一打不赢,反而把朋友变敌人,不如趁机对孙权好点,拉拢他。”曹操听了,就推荐孙权当讨虏将军,会稽太守,还让张纮回去劝孙权归顺。可张纮回了东吴哪还劝归顺啊?一门心思辅佐孙权,这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真实版。

很多人以为孙权迁都是听了刘备的,其实不对,张纮早就劝孙权迁到建业了,为后来建吴国打基础。张纮这脑子,一直在为东吴的未来盘算。

黄龙元年,孙权称帝后没多久,张纮去接家眷,路上病了。临终前写了遗表给孙权,大概意思就是:君王都想修德政,但为啥总搞不好?因为都怕难、爱听好话,听不进忠言。忠臣说话逆耳,君王就容易跟他们疏远,小人就钻空子。所以啊,明君得像饿虎扑食一样找贤才,听劝别嫌烦,管住自己的私心,为了大义该割舍的就得割舍。

这份遗表,跟诸葛亮的《出师表》有点像,情真意切。张纮说君王有两大毛病:怕难趋易,爱听好话不爱听坏话。结果就是忠臣被疏远,小人得志,国家乱套。最后他劝孙权:求贤要像饿急了找吃的,听劝要不怕烦,压住私心,为了大局该割舍就割舍,这样就不会乱用人,下面的人也不会瞎想了。

张纮说得挺委婉,没直接说孙权你不行,而是说“明君应该怎样”,其实就是暗戳戳点孙权的毛病。为啥这么委婉?因为他性格柔,不像张昭那么刚。南宋的萧常说过:“纮柔克,昭纯刚”,张纮性格软,但功劳不比张昭少。这种软劝谏,孙权听着舒服,所以才会看遗表时哭鼻子。

当然,孙权的眼泪、鼻涕确实是流了,至于有没有改正张纮在遗表里所指出的两大缺点,则是另一回事了。


上一篇: 为什么三国志中没有司马懿的本纪-哪里能找到司马懿的本纪 (为什么三国志读不下去) 下一篇:诸葛家为什么要这么做-诸葛一家分别效力三国的结局是什么 (诸葛家为什么没人去魏)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