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如何记载的-刘备的老师是谁呢 (历史是如何记载柏拉图)
在,三国,里,我们觉得最具仁德之人就是刘备,刘皇叔了,这个刘皇叔是儒家理想中的典型仁君,故而在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赞赏,明代的罗贯中之所以会塑造这么一个形象,就是出于对于圣君仁主的渴望与期许,那么,...
《三国》里,大家公认最仁德的,大概就是刘备刘皇叔了吧。这个刘皇叔简直就是儒家理想中的仁君标杆,千百年来一直被人夸。明代的罗贯中把他塑造成这样,说白了,就是那时候太渴望圣君出现了。
那刘备的老师是谁呢?他到底正经学过多少儒家学问?翻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记载,倒挺有意思的。
《三国志·先主传》里写:“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看这意思,刘备的老师是卢植,东汉有名的大儒。可《三国演义》里又加了句“尝师事郑玄、卢植”,多出来个郑玄。有人觉得《三国志》更靠谱,罗贯中可能是想给刘备抬抬分量?这事儿吧,没法肯定,但也不好说死。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_图
不过不管刘备师不师郑玄,咱今天的主角其实是郑玄——就算没教过刘备,他在儒学史上的地位也稳得很。
说起郑玄,这人真是个传奇。127年出生,200年去世,活了73岁,跟孔子一样长寿!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东汉末年的经学大牛。汉代经学特别火,分今文经和古文经两派吵来吵去。皇帝为了捧儒学,还专门设了博士官研究经典。那时候能啃透一部经就算大学者了,所谓“皓首穷经”,就是从头发学白才弄懂一部。可郑玄倒好,今文、古文他都玩得转,简直是天才,当时就有“经是郑学”的说法——经典都得看郑玄怎么注。

郑玄(127年8月29日—200年)_图
牛人小时候就不一般,郑玄也是。八九岁算术就溜了,十二三岁就能把《诗》《书》《礼》《易》《春秋》五经背得滚瓜烂熟,还能讲。咱们惊叹他天赋好,可更多的是后天的努力。《太平广记》里有个故事,说他十一二岁去外祖父家做客,客人都穿得光鲜亮丽,夸夸其谈,郑玄母子俩却穿着旧衣服。郑玄妈妈有点不好意思,鼓励他露点才华长长脸,郑玄直接说:“这不是我想干的,也不是我想要的。”
郑玄十六岁不光五经全会,连古代典章制度和谶纬方术都门儿清,人称“神通”。十八岁为了补贴家用,做了乡啬夫,因为干活踏实,后来升了乡佐。但他心里压根不想当官,就爱搞学问,二十一岁干脆进了太学,跟第五元先学。
跟第五元先学的时候,他又从东郡的张恭祖那儿学了《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这些。第五元先教的是今文经学,张恭祖教的是古文经学,这么一折腾,郑玄今文、古文全会了。苦学一阵子后,他在山东(函谷关以东)一带,经学造诣已经没人比得上了。
这时候郑玄早就能开宗立派了,可他还不满足。通过好友卢植,他又拜了马融为师。马融当时可是古文经学界的顶流,门徒几千人。不过马融这人有点娇气,讲学时还带女乐,郑玄在他门下待了三年,一直没被正眼看过,只能通过高徒间接学。直到有次马融碰到个“浑天”难题,手下人说郑玄精于术数,把他叫来,结果郑玄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马融这才对他刮目相看。郑玄在马融那儿学了七年,因为母亲年纪大了,得回家照顾,就辞行了。马融看着他的背影,跟弟子感慨:“郑生今去,吾道东矣!”——意思就是这小子走了,我的道要到东方发扬光大了。
学成回来后,郑玄开始给群经做注,后来人们就管他的学说叫“郑学”。《后汉书》里夸他“囊括大典,网罗众说,删裁繁芜,刊改漏失,择善而从,自是学者略知所归”。就连四世三公的袁绍见了他,都客客气气地说:“我本以为郑先生是东州的名儒,没想到是天下的长者!凭布衣之身名扬天下,可不是白来的!”
至于他具体的学术成就太专业,咱就不细说了。单说说他家的婢女,这事特逗。据说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能用诗句对话。有一次,一个婢女惹怒了郑玄,被罚跪在台阶上。另一个婢女见了笑嘻嘻地问:“胡为乎泥中?”(出自《诗经·式微》,意思是你咋跪地上了呢?)被罚的那个也不示弱,回道:“薄言往愬,逢彼之怒。”(出自《诗经·柏舟》,意思是我去禀告,正赶上他发火。)
你看这事儿,是不是挺惊讶?其实也正常,郑玄是当时学问最高的经学大师,挑婢女估计也得挑聪明的。加上他平时跟弟子讲论诗书,婢女们天天听,耳濡目染,背几句太正常了。
看完郑玄这些事,真觉得汉代的学风也太浓了。难怪三国那种乱糟糟的年代,能冒出那么多饱读诗书、风骨俊逸的人物,这在其他朝代还真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