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诸葛亮死后-坚持北伐的始终只有姜维一人是为何 (三国时期诸葛家族)
诸葛亮,是中国民众心中的,智圣,,是智慧的化身,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诸葛亮死后,蜀汉还有29年的命运,这二十九年之中,前十二年,总统国事的是蒋琬,中七年是费祎,后十年是姜维,三国志·...
诸葛亮,中国人心里的“智圣”,智慧的代名词。他走了之后,蜀汉还撑了29年,这二十多年里,前头十二年蒋琬管事,中间七年费祎说了算,最后十年姜维带着干。《三国志》里蒋琬、费祎、姜维的传是合在一起的,感觉陈寿也挺想把他们仨放一块儿说的——其实都算是诸葛亮的“关门弟子”吧。
虽说蒋琬、费祎、姜维先后掌了权,可为啥蒋琬、费祎没接着诸葛亮北伐的路子走,就姜维一个人还死磕北伐呢?
一、仨人想法压根不一样
说实话,蒋琬、费祎是真管着蜀汉的家,姜维主要还是抓军事。蒋琬、费祎治国基本按诸葛亮的老规矩来,可对北伐这事儿,他俩心里有疙瘩:
蒋琬觉得,诸葛亮老走秦川那条路,太费劲了,来回折腾,不如改走汉水、沔水,顺流而下打魏国的魏兴、上庸。于是他吭哧吭哧造了不少船,结果旧病犯了,没打成。朝里人大多觉得,水路走起来是省劲,可万一输了想跑都跑不掉,不是好主意。
费祎当政的时候,姜维一提北伐,费祎基本都摇头,顶多给他一万兵,意思意思。费祎还跟姜维说:“咱们比丞相差远了,丞相都没搞定中原,咱们更别想了。不如先把国家稳住,把老百姓管好,等个厉害人来接着干,别总想着赌一把。要是没成,后悔都来不及。”
蒋琬想走水路打魏兴、上庸,结果满朝反对;费祎干脆认怂,觉得连诸葛亮都北伐不成,何况咱们。姜维呢,自个儿熟陇西那块儿,又觉得自己有能耐,就想联合羌人、胡人,拿下陇西,再威胁关中。
二、权力没那么大
诸葛亮一走,蒋琬当上尚书令,后来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升大将军、录尚书事;蒋琬病重后,推荐费祎接了益州刺史,升大将军,录尚书事。姜维除了和费祎一起录尚书事,官职先是卫将军,后是大将军。
看着好像蒋琬、费祎把蜀汉攥手里了,可他们没诸葛亮那么大权。因为他们都没当上丞相啊,刘禅听刘备的话、听诸葛亮的话,但对他们几个,多少还是有点保留的。而且后期还有宦官黄皓、益州本土势力起来捣乱,他们就算想北伐,也得不到百分百的支持。
蒋琬提议打魏兴、上庸,结果刘禅和朝里人都质疑,还派费祎、姜维去汉中劝他。这说明啥?蒋琬没诸葛亮那威望,做不到想干啥就干啥。诸葛亮指定的人权力都这样,更别提费祎、姜维了。
三、益州本地人不想北伐
陈寿评价姜维:“姜维有点文有武,想立功名,但老瞎折腾军队,决策不周,最后把自己坑死了。”这是说姜维能力不行,还穷兵黩武,光想着自己露脸。陈寿自己就是蜀地人,他这么说,其实挺能代表当时益州本地人的想法的。很多人骂姜维穷兵黩武,把老百姓折腾苦了,蜀汉也被拖垮了,就是这个理儿。
姜维北伐,为啥招这么多人骂?打仗要钱、要粮、要死人啊!蜀汉就益州一个地盘,刘备、刘禅父子、诸葛亮和东州派都是外来户,蜀汉后期掌权的虽然还是不是益州人,但郡县官员、士兵、老百姓都是益州本地人,他们当然不乐意姜维瞎折腾北伐,所以才反对。
现在回头看,诸葛亮走了之后,蜀汉哪还有那么多人才和国力啊,北伐这事儿,本来就不太可能成。姜维一个劲儿地北伐,就像个理想主义者,明知道不行还硬上,虽然成不了,但看着挺悲壮的。要是诸葛亮地下有知,说不定也能稍微有点安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