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刘禅为何会选择投降-谯周为何要这么做? (三国时期刘禅真的是废物吗)
刘禅,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这是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公元263年8月,魏国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大军伐蜀,姜维凭借山川之险,把钟会的大军阻挡在剑阁之...
刘禅,就是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
公元263年8月,魏国派了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大军打过来。姜维靠着山险,把钟会堵在剑阁外,可邓艾带着三万人偷渡阴平小道,直接杀到成都城下。后主刘禅听了光禄大夫谯周的劝,选择投降,蜀国就这么没了。
刘禅这人吧,基本没什么主见。刘备死后有诸葛亮帮衬,诸葛亮走了又有蒋琬、费祎、董允他们顶着,所以他基本不用自己拿主意。邓艾兵临城下时,刘禅召集大臣们商量,结果大家也没个主意(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就谯周一个劲儿劝投降,最后刘禅听了他的。
那问题来了,谯周劝刘禅投降,这事儿到底该咋看?先说说历史上对谯周的评价都有啥。
一、肯定论
谯周号称“蜀中孔子”,算是蜀地的大儒,学生也多,比如写《陈情表》的李密,蜀国灭亡时守永安的罗宪,还有《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都是他学生。陈寿写自己老师,那评价自然是好的。
《谯周传》里详细写了谯周咋劝降的。当时有人提了两条路:一是让刘禅去东吴避难,跟东吴借兵;二是撤到南中地区,继续扛着。谯周说这两条路都走不通。去东吴?那得寄人篱下,而且东吴早晚会被魏国吞了,投降一次够丢人了,为啥还要再受一次委屈?(再辱之耻,何与一辱?)要是去南中,得提前计划好,现在大敌当前,人心难保,出发时说不定就哗变了,咋能到得了南中?刘禅还有点犹豫,谯周又列了四条南中不能去的理由(具体看《谯周传》),最后刘禅就投降了。
於是遂从周策。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三国志·谯周传》
陈寿觉得,谯周这招投降,其实是立了大功:一是保住了刘禅这一脉的命;二是让蜀地百姓免于战火。有人觉得陈寿说得对,毕竟从大势看,蜀汉早晚得灭,硬扛着只会死更多人。
二、批判论
另一种观点就狠了,说谯周劝降是大错特错,千古遗恨。东晋的孙绰、孙盛就使劲怼谯周:
谯周说后主降魏,可乎?曰:自为天子而乞降请命,何耻之深乎!夫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先君正魏之篡,不与同天矣。推过於其父,俛首而事雠,可谓苟存,岂大居正之道哉!——孙绰
孙绰的意思是,当天子还乞求投降活命,这得多丢脸!国君该跟社稷共存亡,当年刘备再难都要跟曹操死磕,现在谯周居然让刘禅向仇人低头,也太没底线了。孙盛跟孙绰差不多,也觉得“国君死社稷,卿大夫死位”,还说刘禅要是不降,魏国未必能灭蜀。
明末王夫之更狠,直接说谯周罪可通天。他还拿冯道和谯周比,说“人知冯道之恶,而不知谯周之为尤恶也”。冯道当“十朝元老”,向来被君子看不起,王夫之觉得谯周比冯道还可恶,因为早蜀国没灭前,谯周就到处散布“亡国论”,说蜀国必亡,魏国才是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