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何没有付诸行动-刘备晚年为什么想除掉诸葛亮是真的吗 (刘备为何没有在赤壁之战前取得荆州?是因为忠义?还是?)
对刘备临死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备临终前,到底有没想过除掉诸葛亮呢?刘备,一个草根阶层出生的汉室宗亲,坚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从卖草鞋的一步步成长为蜀汉的开国之...
刘备临终前,到底有没有想过除掉诸葛亮呢?
刘备,一个从卖草鞋起家的汉室宗亲,骨子里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硬生生拼出了蜀汉的江山。为了践行桃园结义同生共死的诺言,他不管蜀汉群臣怎么劝,非要带着全国兵力去伐吴,给二弟关羽报仇。结果运气不好,演义里陆逊一把火烧了连营七百里,刘备七十万大军全没了。他自己带着几个亲信,灰溜溜逃回白帝城,一病不起。又过了一年,心里一直惦记着关羽、张飞,病越来越重,知道自己快不行了,赶紧把诸葛亮叫来,准备交代后事。
有人说,刘备当时早埋伏好了刀斧手,就等诸葛亮接遗诏时动手,怕自己儿子刘禅即位后,主少国疑,大权落到诸葛亮手里。那刘备真想过杀诸葛亮吗?我觉得他应该想过,只是诸葛亮通过了考验,才没动手。根据演义和史料,说说我的想法。
第一,夷陵之战惨败后,刘备一直赖在白帝城不回成都,说不定就是在防着诸葛亮。
刘备是蜀汉的老大,说话一言九鼎。可他带着全国兵力打东吴,居然输了,一辈子的积蓄全没了。换心理差点的,早崩了。刘备半辈子摸爬滚打,才撑下来。他没回成都,在白帝城把馆驿改成永安宫,暂时在那办公。理由是后悔当初没听诸葛亮的话,才有今天这败局,没脸回去见群臣。演义里是这么写的:
先主叹曰:“朕早听丞相之言,不致今日之败。今有何面目复回成都见群臣乎!”遂传旨就白帝城住扎,将馆驿改为永安宫。
这时候蜀汉内部,关羽、张飞这些铁杆兄弟都没了,诸葛亮带着荆州派说了算。要是刘备回成都,面对算无遗策的诸葛亮,自己威信扫地,说不定真被架空了。所以他才赖在白帝城,提拔了个名不见经传的李严当尚书令,用来制衡诸葛亮。尚书令听着官小,其实就是传皇帝命令的,权力可大了,能压住丞相。
其二,刘备快不行的时候,把诸葛亮和李严一块叫来托孤,辅佐后主刘禅。

刘备在白帝城拖了一年,病越来越重,把诸葛亮、李严,还有鲁王刘永、梁王刘理叫来听遗命,太子刘禅留在成都。诸葛亮进了永安宫,刘备先忏悔说自己没听丞相的话,才搞成这样。现在病重,没法和大家一起复兴汉室了。
寒暄几句后,他“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掏心窝子说:“丞相你比曹丕强十倍,肯定能安邦定国,复兴汉室。我那小阿斗要是还行,你就辅佐他;要是不行,你可以自己来。”这话把诸葛亮吓得“汗流遍体,手足失措”:
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这就是刘备的聪明地方,先把大实话撂出来,把诸葛亮逼到绝路。他盯着诸葛亮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要是有点不对劲,下一秒估计刀斧手就上来了。这时候刘备心里肯定有除掉诸葛亮的预案,只是诸葛亮表现得太好了,通过了考验,才没动手。刘备的托孤,在三国里算成功的。
比如汉灵帝托给何进,魏明帝托给曹爽和司马懿,孙权托给诸葛恪,都失败了。何进引董卓毁了东汉,曹爽和司马懿都有野心,诸葛恪独揽大权。只有刘备识人,选对了托孤大臣,才保住了蜀汉稳定。

刘备临终前为了儿子刘禅能顺利接班,心里估计真动过除掉诸葛亮的念头。可诸葛亮表现得太好了,通过了考验。刘备还提拔了李严来制衡诸葛亮,这才没动手。这既是诸葛亮聪明,也是刘备会识人,选对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