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诸葛亮有哪些可以直言劝谏自己的朋友 (在三国时期,岭南属于哪里)
诸葛亮,三国时期的第一大谋士,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三国志·董和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诸葛亮担任丞相后,回顾自己一生中所遇到的朋友、同事,他认为有四个人能够直言劝谏自己,匡正自己...
诸葛亮,这名字一出来,脑子里立马就是“智绝”俩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七擒孟获空城计,简直是三国里的天花板。但有意思的是,诸葛亮自己后来当丞相,回忆这辈子能直接怼他、指出他毛病的人,掰着手指头数,也就四个:徐庶、董和、崔州平、胡济。
是不是有点意外?咱平时看诸葛亮,那简直是“完人”代名词——治国安邦一把手,带兵打仗不输将,连木牛流马、孔明灯都整得明明白白,好像啥都懂,啥都对。可就算这样,他也会犯错,也会脑袋短路,也需要有人能拍着肩膀说“老诸葛,你这步棋好像不太对”。这才是真胸怀,不是那种听不得批评的玻璃心。
他当时跟手下说:“参署这事儿,就是集思广益,让国家少走弯路。可有些人就爱抠小节,反而误事。只有徐元直(徐庶)这点拎得清,还有董幼宰(董和),跟着我七年,但凡事儿没做到位,来回跑十趟也要来跟我说。要是大家能学徐庶十分之一,学董幼宰这么勤恳,我对国家的忠心不变,那我的错就能少点啦!”
又念叨:“早先跟州平混,他老说我这儿不行那儿不行;后来跟元直处,他总给我出主意;跟幼宰共事,他有啥说啥,不藏着掖着;现在跟伟度(胡济)一起,他也拦着我好几回。我这人笨,不是啥意见都听得进去,但跟这四个哥们儿从始至终都处得铁,说明我真不怕他们跟我说真话。”
徐庶——处兹不惑
徐庶,就是那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徐庶。早先刘备在新野混得挺惨,徐庶觉得这人靠谱,就跟着了。最关键的是,徐庶是第一个劝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人,没他,诸葛亮可能还在隆种种地呢。后来曹操南下,刘备跑路,徐庶老娘被曹军抓了,他为了尽孝,只能离开刘备,去了曹营。这一走,跟诸葛亮就再没共过事,但诸葛亮一直记着他“处兹不惑”的本事——啥事儿都拎得清,不糊涂。
董和——殷勤忠国
董和,字幼宰,后来蜀汉名臣董允他爹。这人特实在,在刘璋手下当官时,就带头抵制奢风,把成都搞得整整齐齐。后来刘备拿下益州,让他和诸葛亮一起管府里的事。他俩搭班子七年,董和那叫一个较真——诸葛亮哪儿考虑不周,他能跑十趟来提醒。诸葛亮后来念叨他“殷勤忠国”,说他要是有董和一半勤恳,错就少了。董和死的时候,家里穷得连一石粮食都没有,诸葛亮哭了好久,说这样的朋友,打着灯笼都难找。
崔州平——直言得失
崔州平,这名字可能有点陌生,但他是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的“铁杆粉”兼“批评家”。当时诸葛亮老说自己像管仲、乐毅,别人都当他吹牛,只有崔州平信,还老说他“小孔明,你这想法太理想化,得接地气”。崔州平比诸葛亮大不少,像个老大哥,总点醒他。可惜后来这人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诸葛亮也少了个能随时“泼冷水”的朋友。
胡济——数有谏止
胡济,字伟度,诸葛亮的“主簿”,相当于大秘书。这人胆子大,不怕得罪人,多次当面怼诸葛亮,说“丞相这计划有点悬啊”。诸葛亮把他和徐庶、董和、崔州平并列,说都是能“谏止”自己的人。胡济后来混得也不错,诸葛亮死后,他当过汉中都督、镇西大将军,算是蜀汉后期的顶梁柱之一。
所以说啊,再厉害的人,也得有人敢说真话。诸葛亮这么牛,都离不开这四个“诤友”。有他们在,诸葛亮才能少走弯路,成了咱们心中的“智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