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之悲观哲学家叔本华-叔本华的最后一本著作是什么 (名人的悲哀)
作为时代的呼声,19世纪上半叶涌现了一批悲观主义诗人——英国的拜伦、法国的缪塞、德国的海涅、俄国的普希金和莱蒙托夫,涌现了一批悲观主义作曲家——舒伯特、舒曼、肖邦,甚至贝多芬,尤其是造就了一个极度悲观...
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简直是个悲观主义大本营。英国有拜伦,法国有缪塞,德国有海涅,俄国普希金和莱蒙托夫也没落下;音乐圈更热闹,舒伯特、舒曼、肖邦,连贝多芬都掺和一脚;最狠的是,还整出个极度悲观的哲学家——叔本华。
叔本华1788年出生在但泽(现在波兰的格但斯克,当时归德国),他爹是个大商人,妈是挺有才气的女作家。俩人性格合不来,老得靠出去玩儿缓解矛盾,所以叔本华从小就跟他们到处跑。据说他爹长得挺磕碜,脾气还暴躁,妈呢,又聪明又漂亮,外语说得溜,还写东西。叔本华自己也说过:“我的性格随我爸,智慧随我妈。”这话要是真的,那他从小脑子里就埋下了“怪人”和“天才”的种子,挺有意思的。
他8岁那年跟着父母去法国,在巴黎郊区待了阵子。他爹为了让他彻底学会法文,把他托付给个生意伙伴,自己带着老婆回汉堡了。叔本华在那儿生活、学了快两年,后来自己说,那是他一辈子最开心、最值得回忆的日子。回去后,他爹非要让他上商业学校,想着以后继承家业。他爹是商界大佬,妈又跟文艺圈的人熟,家里老有名人来来往往。可能就是这环境,让叔本华打心眼儿里讨厌商业的庸俗,暗地里琢磨着做学问,连老师都看出这小子有哲学天赋。可他爹死活信“文人多穷”,不让儿子弃商从文。直到1804年秋天,他爹没了,叔本华才算从“商科监狱”里出来,正经搞学术了。
他琢磨出来的哲学挺简单:人生就是“意志”的表现,而这意志永远满足不了,人还老去追求这种永远得不到的东西,所以人生本质上就是一大痛苦。叔本华这辈子不为吃喝发愁,不用为生计奔波,也不惦记当官,却把人生说得这么灰暗,幸福在他眼里好像一文不值,真是奇了怪了。他心里到底藏着啥呢?
叔本华的哲学和所有细节,都在他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写透了。这本书1818年底才出版,但核心想法其实4年前就想好了。后来他写的所有东西,都是在解释或证明这个28岁时想明白的道理,几十年都没变过,真是死磕一个点。他的哲学主要就四块:唯我主义的唯心论、唯意志论、反理性主义,还有悲观主义人生观。
除了哲学,他还捣鼓医学、物理、植物学、天文、气象、生理、法律、数学、历史、音乐,哪门他都能说出点道道,而且特别较真,总能看出他自己的风格。音乐才能还得到了瓦格纳的夸。就像他说的:“人类的问题不能单独研究,一定要和世界的关系连带着看,得把小宇宙和大宇宙联系起来。”
叔本华的哲学一开始混得可惨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版后,根本没他预想的轰动,一年半就卖了140本,剩下的全报废了。他当时心灰意冷,气得不行,转头就骂黑格尔、费希特、谢林是“哲学骗子”。后来他去柏林大学免费讲自己的哲学,结果听课的人少得可怜。各大学也不搭理他,好像真让他给说中了——哲学上的进步,好像真都是在学院外面搞出来的。尼采都吐槽:“最让德国学者恼火的,就是叔本华跟他们太不一样。”
1831年8月,霍乱闹得凶,叔本华赶紧从柏林跑路,躲到了法兰克福。这一沉寂就是20年,直到1851年。大家读到他最后一本《附录和补充》,才恍然大悟:“这说的不就是我心里想的吗!”他的哲学整整沉寂了30多年,最后突然像打了场大胜仗回来的英雄,一下子火遍全欧,到处都有人找他,报纸杂志天天登他名字,信徒们还给他画像雕像,当神供着。更逗的是,居然还有俩太太去拜访过他。这位总被说成是超级忧伤悲观的哲学家,最后大概是“乐极”了,躺在沙发上就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