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只能三分天下-曹操穷尽一生 (为什么有人三分那么准)
很多人都不了解曹操,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刘邦在秦末乱世中一路走来,用了不到七年时间建立西汉王朝,李渊在隋末风雨中由太原出发,也用了不到七年的时间,在长安城建立了大唐,而作为实力杠杠的一代枭雄...
说到曹操,很多人可能只知道他是个“奸雄”,但仔细琢磨,这人其实挺有意思的。刘邦那会儿,秦末天下大乱,他愣是花了不到七年,就拉起了西汉的摊子;李渊在隋末也是,从太原出发,不到七年就在长安坐稳了大唐的江山。可曹操呢?实力明明杠杠的,折腾了三十多年,也就统一了北方,定国安天下的梦,到底没圆成。
这到底是咋回事?
天下大势,分分合合,本就正常。刘邦、曹操、李渊仨,都赶上了社会大变动的节骨眼儿。

先看看他们仨刚起步那会儿啥样。
刘邦就是个沛县小吏,稀里糊走进历史;曹操呢,散尽家财拉起队伍,在陈留那儿刮了阵小风;李渊更直接,打着“废昏立明,匡复隋室”的旗号,从太原杀向关中。
比起刘邦,曹操起家时手上的牌好不少。刘邦在沛县凑了千来号人,从零开始干;曹操早年就进朝当官,剿黄巾、管地方,都干得有声有色。虽然他脾气爆,跟腐朽的东汉朝廷尿不到一个壶里,但借着当官攒下的人脉,后来起兵打底子,够厚实。
可跟李渊比,曹操这底子又显得单薄了。李渊他爷爷是西魏八柱国之一,老妈是独孤家的(就是后来李唐皇后的那个独孤家族),隋炀帝他妈还跟他妈是亲姐妹。就这身份,李渊在隋朝地方上一直挑大梁。大业十三年(617年),他当上太原留守、晋阳宫监,手里攥着大把人马物资。曹操这条件,跟李渊比,差远了。
再看看他们仨当时的环境。
刘邦入关灭秦,运气简直好到爆。别人走最难的路,他倒好,捡现成的;最难啃的铁板,让项羽遇上了。进了关中,刘邦越打越顺,力量越攒越多。
曹操呢?讨董卓那会儿,十八路诸侯里他实力不算最强,败得可够惨的。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和刘备打打合合,但对付他,倒是一条心。曹操一点点啃下北方,稳住北方,可南边的蜀汉、东吴,愣是没认输,诸葛亮北伐的决心,从头到尾就没动摇过。不是曹操不行,是对手太硬,他也没招啊。
李渊那会儿,功成在他看来,就跟吃饭睡觉一样自然。隋朝的根扎在北周,北周的靠山就是八柱国、十二将军。李渊出身关陇集团,跟这帮人关系铁,本身就是代表。反隋说白了,就是集团内部分蛋糕,吵归吵,同盟也好结。曹操呢?四周全是刺,到处是坑,对手一堆,后院还老起火。
李渊起兵时,平阳昭公主立了大功,在家乡收编了好几支反隋队伍,不仅给李渊减少对手,还壮大了自家势力。她守着娘子关,稳稳当当把住后方。儿子李建成、李世民,也都是能打仗的主儿,给李渊扫平障碍。
曹操可倒好,前有狼后有虎,后防还老出幺蛾子。
人呐,有时候性格就是命。
刘邦打下江山,唱“大风起兮云飞扬”那叫一个豪气,想着咋守住四方;曹操呢?心里明明想当皇帝,嘴上总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说白了就是犹豫,怕背骂名。
再大的梦想,毁在犹豫上,太可惜了。曹操既想建功立业,又不敢明着篡位,就这么拧巴着。
刘邦灭了秦,虽然费劲,到底建了新朝;李渊看着隋炀帝被杀,新王朝啥样,心里门儿清。曹操呢?只能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夹缝里,抱憾一辈子。
环境、运气、性格……这些事儿凑一块儿,让曹操折腾三十多年,到底跟帝位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