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后来后悔了吗-曹操生病时杀死华佗 (他后来后悔了英语)
华佗的名声家喻户晓,一个悬壶济世仁心仁术的神医形象呼之欲出,然而,在历史上华佗人不那么神秘,而人性却更多,小时候华佗年轻之时并未从医,同为乡里颇有名气读书人,但因科举未出只能依靠察举制才能进入仕途,奇...
华佗这名字,谁不知道?一提起来,脑子里就是个悬壶济世、仁心仁术的神医。但历史上的华佗,好像没那么神秘,反而更像个人,有人的纠结。他年轻那会儿,还真没打算当医生。本来在乡里挺有名的读书人,科举没考上,只能靠察举制想当官。奇怪的是,他名声都传出去了,按理说该有人举荐他入仕,可一直没动静。有人说他淡泊名利,但史书里的记载,又让人觉得没那么简单。
华佗琢磨来琢磨去,最后才选了从医这行。可古代职业分三六九等,士农工商,这等级观念在古人脑子里根深蒂固。老话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寒窗苦读的人最受推崇,大多数古代人都以此为傲。相比之下,其他职业就差远了,尤其是医生和商人,地位根本不高,经常被人瞧不上。
现在咱们可能会想,就算古代有职业偏见,他那登峰造极的医术,也该弥补这世俗的不足吧?他确实因此声名鹊起,连忙着争天下的曹操都请他当私人医生。可华佗心里那道等级坎儿,一直没消失。《三国志》和《后汉书》里都写着他对自己行医的态度,说是“见其业,自以为卑,常耻之”。说白了,就是干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原因也简单,就是被世俗的价值观困住了。
据说曹操请他之后,他其实一直想当官,不想当医生——毕竟现在也一样,考公务员在老一辈眼里还是铁饭碗。曹操要给他个官职,那不是小事,可他要是直接求,又显得没读书人的骨气,所以华佗就故意拖着,找借口。曹操一直头疼,华佗能缓解,但治不好。他曾经借口要回家,曹操答应了,他就想借着这机会多在曹操身边待着,只要曹操的头疼没好,他就离不开他。后来他又以“妻子生病”为由请假,曹操头疼,但华佗真没去找他妻子核实。
曹操发现后,嘴上说着理解,可那要命的头疼总让他疑心。立马派人去查,还让下属去“慰问”一下他妻子,看看是不是真病了。结果发现他妻子没病,华佗就被抓了。曹操觉得华佗这么不守规矩,按汉律就得砍头。虽然有人拿华佗的医术求情,说他死了可惜,但曹操心里有自己的政治盘算,没松口。
按理说,曹操掌握着生杀大权,对唯一能治他头疼的医生,该多珍惜点。可华佗没想到,人家是枭雄,眼里看重的是政治斗争,哪会真信他?华佗终究是凡人,看不清这其中的利害,跟老虎要皮,对象还是曹操。曹操后来那句“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就透着这股子算计。权力中心里谁都想咬一口,他怎么可能信别人?华佗死了,是天下百姓的不幸,也是曹操的不幸。他当时杀得痛快,可《魏书·华佗传》里还记着:“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后来曹冲病危,曹操想起华佗,可大错铸成,神医早没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死,真是天道好轮回。
读史书嘛,就是为了看看古人的得失。现在也还有人学这一套,用“养寇自重”的把戏来保住自己的好处。明明能一次搞定的事,非要拖着,目的谁都看得见,还理直气壮。就像那个老笑话,冰箱里反复取肉,手上总沾点油水。这些人当然不能跟华佗比,但《后汉书》里就四个字:“为人性恶”,多少能概括他们结局的必然性。华佗也是凡人,有七情六欲,这不妨碍他用登峰造极的医术、悬壶济世的仁心造福百姓,造福百姓的人,百姓自然会万世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