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纳-著名的浪漫主义音乐大师-德国作曲家 (瓦格纳著名的名曲)
威尔海姆·理查德·瓦格纳,1813年5月22日生于萨克森王国莱比锡,德国作曲家,著名的浪漫主义音乐大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1883年2月13日在意大利王国威尼斯逝世,...
威尔海姆·理查德·瓦格纳,1813年5月22日出生在萨克森王国的莱比锡,德国作曲家,算是浪漫主义音乐里响当当的人物了。
1883年2月13日,他在意大利威尼斯走了。

瓦格纳(Wagner,Wilhelm Richard,1813年-1883年),德国作曲家、剧作家、指挥家、哲学家,身份挺杂的。在德国音乐圈里,自打贝多芬之后,还真没谁像瓦格纳这么有“大刀阔斧”的劲儿——改革歌剧、搞乐剧,愣是凭着一股子倔劲儿在音乐史上砸下了自己的位置。
不过话说回来,音乐史上也少有像他这样,世界观和作品里透着明显拧巴劲儿的人。
听说希特勒当年还专门让人在拜罗伊特给他演瓦格纳的曲子,听得他眼泪汪汪的,恨不得穿越回去跟这位上个世纪的天才握个手。所以啊,听瓦格纳的音乐,总绕不开他那些想法——人嘛,性格和脑子里的东西,写出来的曲子能没影响?
年轻时候的瓦格纳,脑子里全是“德意志”那套东西,受费尔巴哈、巴枯宁影响挺大,写过不少火药味儿浓的文章,甚至还掺和过德累斯顿的革命。
结果1848年欧洲革命搞砸了,瓦格纳的思想也开始拐弯——慢慢接受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尼采的“超人论”,后来还沾上了戈比诺的雅利安种族主义理论,晚年呢,又对宗教神秘那套有点兴趣了。
他和尼采当年关系挺好,处了十年朋友。后来瓦格纳音乐风格变了,尼采直接跟他掰了,骂他“狡猾”,还说听他的音乐能把人听疯。
1878年1月3日,瓦格纳把《帕西法尔》送给尼采,尼采回了最后一封信,还送了自己刚出的《人性,太人性的》。到了1888年,尼采干脆写了《瓦格纳事件》和《尼采对瓦格纳》,把心里对这位老朋友的看法明明白白写出来了。
还有个挺有意思的点,瓦格纳在乐剧里对女性那叫一个“痴迷”。他老觉得女人身上既有“救世”的一面,也有“毁天灭地”的一面,这种拧巴劲儿让他写的女角色都特复杂——全是那种带着巨大痛苦的英雄女高音。
比如《汤豪舍》里的伊丽莎白,《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伊索尔德,《尼伯龙根的指环》里为爱献身拯救人类的布仑希尔德,还有《帕西法尔》里那个带着寓言味的孔德里,都是这么个调调。
他的音乐和剧场想法,对20世纪各种艺术影响都挺深,尤其是电影,估计不少导演都从他这儿偷师了。
以色列那边,因为瓦格纳有反犹太主义的倾向,加上纳粹那档子事儿,一直没正式演过他的作品,不过这些年好像松了点口子。
首先,他把传统歌剧改得面目全非——搞“整体艺术观”,用“无终旋律”,还有“主导动机”那套,强调戏比音乐重要,音乐得听戏的安排,这么一改,歌剧就成了“乐剧”(Das Musikdrama)。
其次,他写了《尼伯龙根的指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这些划时代的乐剧,直接把浪漫主义歌剧推到了顶峰。
再者,他把歌剧院的乐队扩编到三管、四管,乐队的表现力一下子上来了。以前歌剧乐队就是个“巨型吉他”,给人声当伴奏,他倒好,让乐队通过“主导动机”来讲戏,成了表达剧情的重要角色。
最后,他还搞了半音化和声,不怎么讲究调式调性,弄了个“特里斯坦和弦”,这玩意儿对20世纪的音乐想法影响可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