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实力对抗-一千无当飞军拼掉五千曹魏虎豹骑-特种部队-三国后期 (实力对决)
三国后期,代替司马懿和郭淮主管曹魏西北军务的是陈群的儿子陈泰,但陈泰其实不会打仗,至少不会进行战役指挥,这一点在他第一次和姜维交锋之后已经被姜维看穿了,但是司马家没有看出来,公元255年郭淮死后,陈泰...
三国后期,曹魏西北军务的大棒交到了陈群儿子陈泰手里。不过陈泰这人吧,真打仗不咋地,至少指挥大场面战役是抓瞎。这点早在他和姜维第一次交手后,就被姜维摸透了。但司马家的人没看出来,公元255年郭淮一死,陈泰直接接任征西将军,成了魏国西部军区的一把手:“淮薨,泰代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诸军事”。(《三国志•陈泰传》)他原来的雍州刺史位置,给了王经;讨蜀护军夏侯霸,因为曹爽事件叛逃蜀汉,空出来的位置由徐质顶上。这仨,算是魏国西部战线最关键的三个将领。
可这三个人,个个都有毛病。魏晋那会儿玄学风盛行,讲究清谈不动手,陈泰是世家子弟,被这风气带歪了,动嘴皮子天下无敌,真让他上手实操,立马露怯。早先姜维北伐去救治无戴,郭淮和夏侯霸在前线挡着,其实是他俩在指挥打仗,陈泰就是个出主意的“键盘侠”。这回键盘侠亲自下场,他立马就得掂量掂量自己和姜维的差距。

雍州刺史王经呢,出身平民,不是士族,有点能力但缺实战经验。他能上来,跟司马师有关系。魏明帝曹睿在世时,士族就开始腐败,曹睿还专门下诏禁止浮华,把“四聪”“八达”那帮清谈名士都禁锢了。到曹爽当权,又开始用这些人,结果司马懿政变时,这帮人集体尿裤子,面对屠刀一点反抗没有。司马师看在眼里,作为司马家老二,他格局比他爹司马昭和弟弟大多了。为了不让士族一家独大,他开始给寒门子弟开路,大力提拔石苞(石崇他爹)、邓艾、王基、王经这些寒门能臣。司马师这做法,有点像曹操的唯才是举,跟他爹搞的九品中正制不是一路——九品中正后来跟科举似的,选出来的人认家族不认皇帝,西晋亡国就亡在这帮人只顾自己家不顾国家。可惜司马师死得早,没儿子(生了五个闺女!),这事儿半路黄了,司马昭为了称帝,又把士族的特权还回去,寒门子弟的路彻底堵死了。

讨蜀护军徐质,就是个行伍出身的老粗,靠军功一步步爬上来,也是司马师唯才是举的产物。但这人眼光格局有限,就是个猛将,成不了气候。
面对这么个对手组合,天水麒麟儿姜维简直鹤立鸡群。从延熙十七年(公元254年)开始,姜维憋了个大招,打了一场好几年的北伐大战。
姜维北伐第一阶段,目标直指狄道。前面说过,这是陇西和雍州的联络要道。这回姜维筹划多年,还通过夏侯霸的关系,让魏国狄道守将李简直接投降,“复出陇西,守狄道长李简举城降”(《三国志•姜维传》)。姜维大喜,亲自带人去接应。为了防侧翼,他派张嶷的无当飞军去襄武大道警戒。这决定有点随意,可能姜维就是让张嶷部当个警戒哨——无当飞军是少数民族步兵,擅长山地战,打正规骑兵其实不太顶用。

果然,姜维突然奔狄道去了,陈泰没多想,就派手下最精锐的讨蜀护军徐质,急驰驰援。这就看出新手和老将的区别了——以前郭淮对付姜维,都是先让部队进关键区域,摸清对手动向再行动,所以没吃大亏;陈泰一上手就跟着姜维走,姜维打狄道他就救狄道,根本没判断战场形势就急着开打,肯定要吃亏。

不过陈泰运气还行,徐质的骑兵在襄武撞上了张嶷的无当飞军。徐质是老兵油子,一看蜀军多是步兵,立马就冲锋。张嶷也是蜀中名将,临危不乱,指挥无当飞军列阵抵抗。两军在襄武就干起来了。襄武地形像上方谷,无当飞军堵在谷口,魏军骑兵展不开队形,面对面砍没优势。这时候徐质显出了他蛮横的一面:把精锐虎豹骑排成大纵深阵列,不管伤亡地往上冲。无当飞军常打山地战,武器多是刀盾,缺长矛,虽然靠地形列阵死守,但挡不住骑兵一波接一波的冲杀。双方就在狭窄山谷里搏命,张嶷直接拼出了斯巴达三百勇士的感觉。大约一千人的无当飞军,硬是挡住了五千魏军虎豹骑一整天的来回冲击,全军覆没,张嶷自己也战死:“军前与魏将徐质交锋,嶷临陈损身,然其杀伤亦倍过。”(《三国志•张嶷传》)徐质的部队也被打残了,五千人至少折了一半,他这么不计代价地打,总算把通往狄道的大门撞开了。

姜维得到消息,立马把狄道搬空,放弃城池,带全军应战徐质,掩护百姓撤回蜀中。这时候徐质应该等王经的后续部队到齐了再攻狄道,但不知道抽什么风,竟然带着不到三千人的部队去追姜维的三万大军!这不是疯了就是把对手当白痴。徐质久经沙场,不至于这么干,那让他这么干的,要么是王经,要么是陈泰——这纯纯是逼人上绝路啊!果然,徐质的精锐追击姜维,中了埋伏,步了王双、张郃的后尘,自己被杀,全军覆没,讨蜀护军这支魏国禁军部队,直接从序列里消失了。姜维成功带军掩护百姓撤回汉中,王经带着后续部队重新夺回狄道,顺手帮徐质收了尸。

这一仗,姜维小胜,拿无当飞军拼掉了魏国西部最精锐的讨蜀护军骑兵。但这还没完。姜维紧接着发起战役第二阶段,继续打王经驻守的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