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结局有什么不同-两次泰法战争分别是怎样的 (两次结局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泰法战争,老掉牙的剧本,没悬念的结局19世纪中叶,古老的暹罗王国,在拉玛四世皇,蒙固大帝,和五世皇,朱拉隆功大帝,父子的经营下,成为了东南亚地区唯一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然而,管你现不现代化,英...
第一次泰法战争:老掉牙的剧本,没悬念的结局
19世纪中叶,古老的暹罗王国,在拉玛四世皇“蒙固大帝”和五世皇“朱拉隆功大帝”父子的折腾下,成了东南亚唯一想搞现代化的国家。甭管你多现代化,英法殖民者该来还是得来,于是越南全境和柬埔寨被法国拿下,马来半岛和缅甸北部被英国包圆,泰国站在中南半岛上,像个孤零零的钉子户,朝不保夕,全靠英法互掐,才勉强保住主权没被吞掉。
1893年,法国人到底还是找上门了。
法国人的那套,咱们中国人可太熟了。对付泰国(那时还叫暹罗),法国人使出“小题大做装糊涂,大兵压境割领土”的惯用招数,就因为暹罗赶走了俩鸦片贩子,法国人立马往湄公河上游增兵挑衅,跟暹罗军队干起来。这一连串操作,跟当年的“马神甫事件”“鸦片战争”简直一模一样,帝国主义王八拳打得很熟练。暹罗一看,法国人这次是来动真格的,赶紧拉拢英国,还找了一堆英国人当政府高官,打算来个“以夷制夷”。

93年7月,法国人借口“庆祝国庆”,开着军舰顺着湄南河就溜达到了曼谷城下。大皇宫就在河边,法国炮艇跑到泰国皇城根儿外头鸣枪放炮,这谁受得了啊?湄南河炮台的守军先忍不住了,对着法舰开了炮,两边乒乒乓乓打了一架,各有伤亡。法国人这下有了借口,让暹罗“割地赔款,惩办战犯”,还派海军封锁了暹罗湾。暹罗赌英国会来帮忙,所以硬气地拒绝了法国的最后通牒。
结果关键时刻,英国人怂了,没为暹罗跟法国人硬碰硬。暹罗虽然这些年挺努力,但打不过法国啊。战争打得毫无悬念,法军在暹罗湾登陆,直逼曼谷,同时派兵打暹罗控制的老挝。暹罗兵力不够,都城没啥险可守,只能跟法国人签城下之盟,把老挝全境割了出去。

第一次法暹战争,就这么结束了。暹罗不光被法国抢走大片地盘,为了拉英国联合抗法,还把马来半岛的地盘割给了英国。这梁子,算是彻底结下了。
50年后,在另一场战争里,泰国人总算找着机会,报了一箭之仇。
第二次泰法战争:虽然赢了,然并卵
1940年,报仇的机会来了。
这年,希特勒那会儿是真猛,6个星期就把法国给灭了。本土都没了,东南亚的法军立马成了没娘的孩子。当时泰国的銮披汶政府,早就跟日本混了多年,装备了日本送的新式武器,国内还搞起了高度集权的军事政权,活脱脱一个日本军国主义的东南亚翻版,磨刀霍霍,就等着收复“失地”呢。
1940年1月,泰国东北方面军朝着老挝和柬埔寨就打了过去,20万泰国大军对着15000法军,简直碾压。泰军在日本飞行员的空中支援下,狂轰滥炸,没费劲就拿下了老挝。法国人在柬埔寨拼命反扑,但很快被泰军的装甲部队给打趴下了。

不过海战方面,法国海军老道,总算在海上捞回点面子。他们在象岛附近偷袭泰国海军,给泰国干沉了两艘鱼雷艇和一艘海防舰,挽回了一点颜面。
1941年5月9日,在日本人的安排下,法国维西政府在东京签了协定,把第一次法暹战争抢的地盘全吐出来了。

头一回,泰国朝西方列强要地,对一个才两千万人的小国来说,这算不折不扣的胜利。一个月后,泰国人在叻提县立了这座“胜利纪念碑”,用来炫耀这场“辉煌胜利”。
这仗,泰国死了59人,300人失踪。虽然打得跟玩似的,但好歹是赢了,纪念一下也合理。战后国内群情激昂,把銮披汶当国家英雄;日本也借此机会在东南亚加强了影响力,为半年后进攻东南亚铺了路。
可泰国站错了队,这暂时的胜利,最后还是得吐出来。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偷袭珍珠港,把英美军队揍得找不着北,开战第一天就解除了泰国的武装,逼着銮披汶政府跟日本签攻守同盟。泰国,半推半就地加入了轴心国阵营。日本快完蛋的时候,泰国本土被盟军炸得稀巴烂,国内抗日武装越来越壮大,风光一时的銮披汶将军在日本投降前就被赶下台了。战后他又当了好些年首相,1957年被部下赶下台,最后死在日本。
1945年,日本投降,泰国新政府以“当年我们是被逼的”(的确也是被逼的)为由,不算战败国。至于之前打回来的老挝柬埔寨?当然又还给了法国人。
一个不太会打仗的国家,在昙花一现的“猛”年月里,尝了一口镜花水月的胜利酒,这就是胜利纪念碑的故事。
古色古香的皇城旁边,一根“一柱擎天”的大刺刀,每天像个天外来物似的杵在城市最忙的路口边,陆军、海军、空军、警察和民兵的铜像围着这根“刺刀”,鹤立鸡群,杀气腾腾,默默看着来来往往的车流。
而这纪念碑背后,藏着一段又沸腾又屈辱、又纠结又尴尬的奇葩岁月。用它尖尖的身子,告诉每个来这儿的人——强国梦谁都想追,可要是站错了队,跟历史大势对着干,再牛的“复兴梦”,最后也不过是场空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