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货币之谜-银子的真实用途与误解 (揭秘古代货币的书籍)
在古装影视剧中,我们常常看到古人用银灿灿的元宝或银锭购物,似乎银子在古代是日常交易的主要货币,然而,这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事实上,在明代以前,银子主要是作为储备货币而非日常交易的通用货币,今天,我们...
刷古装剧的时候,总看到古人掏出一锭银子买这买那,好像银子跟咱们现在用现金似的,随手就能花。但你要真这么想,可就踩坑了——古代日常交易,真不是靠银子砸着玩的。
古代货币这玩意儿,可比现在复杂多了。最早的时候,人们用贝壳当钱,后来又有了像农具一样的“布币”,像小刀模样的“刀币”,五花八门的。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搞出了那种中间有方孔的圆形铜钱——“半两”,这才算有了全国通用的“硬通货”,往后历朝历代,基本都跟铜钱打交道,买米买盐、扯布做衣,用的都是这玩意儿。
那银子呢?它一开始可不是“零花钱”。银子这东西,值钱啊!一块银锭能换好多铜钱,所以大家平时买菜买米,谁揣着银子啊?太沉了,也不方便。银子更多是“压箱底”的,像家里存定期似的,或者做大买卖、交税的时候才拿出来。唐宋那会儿,商业搞起来了,比如朝廷收税,有时候就认银子;商人从外地拉来一批货,价值高,也用银子结算。但普通老百姓,一天到晚跟银子打交道?不存在的,日常开销还是铜钱为主。
那明代以前,银子到底在哪儿“上班”呢?主要是在“大场面”。比如政府财政里,有些税款得用银子交;贵族之间赏赐,动不动就是“赏白银千两”,听着就阔气。对外贸易也少不了它,咱们的丝绸、瓷器运出去,换回来的香料、珠宝,很多时候用银子算账。但对老百姓来说,银子就像“天边的星星”,看着亮,摸着少,日常过日子,真用不着它。
到了明朝中后期,情况就不一样了。那时候海上贸易多了,从国外流进来不少白银,加上新大陆的银子也往这边运,银子一下子“多”了起来。慢慢地,银子开始从“储备金”变成“流通货币”了。到了清朝,更夸张,发工资、交税、做生意,都指着银子。这时候,银子才真正进了寻常百姓家,老百姓手里也开始有银锭、碎银子,买东西能直接掏银子了,跟剧里演的越来越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