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文鸯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他的本事如何 (三国时期文鸯是哪国人)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孙盛,魏氏春秋,钦中子俶,小名鸯,年尚幼,勇力绝人,房玄龄,晋书,钦子鸯,年十八,勇冠三军,赠太尉韩允忠神道碑,文次骞...
说起三国猛将,大家脑子里蹦出来的可能是吕布、关羽、赵云,但今天想聊个可能有点冷门,武力值却拉满的狠人——文鸯。
孙盛《魏氏春秋》里写他:“钦中子俶,小名鸯。年尚幼,勇力绝人。”房玄龄《晋书》更直接:“钦子鸯,年十八,勇冠三军。”还有个《赠太尉韩允忠神道碑》,夸他“文次骞智敌万人”。后人评价这么高,这人到底是谁?
他就是三国末年、西晋初年的军事家——文鸯。
比起吕布、关羽这些天天出现在影视剧里的“顶流”,文鸯确实低调不少。文俶(238~291年),字次骞,小名阿鸯,沛国谯郡人,曹魏扬州刺史文钦的儿子。他前半生在三国,后半生在晋朝,严格说算不上“纯三国人”,但本事是真硬。
民间总爱排“三国武将榜”,什么“一吕二赵三典韦”,但在我看来,真正让我觉得“猛”到骨子里的,反而是个没那么出圈的。文鸯就是个例子,说他是三国猛将,我觉得一点不夸张——毕竟“英雄”这俩字,从来不只是名气大就行。
东汉末年那会儿,天下大乱,各路英雄扎堆出现:典韦、黄盖、关羽、张飞、赵云、张辽……神仙打架,将星云集。要论“三国第一猛将”,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吕布。“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名气大,武艺高,“三英战吕布”的故事更是把他捧得跟神一样。可说白了,那是演义写的。要我说,三国第一猛将,文鸯够资格。
文鸯活了54岁,前半生在三国,后半生在晋,不算严格意义上的三国人,但他的事儿,基本都跟三国末年的乱局绑在一起。
文鸯骁勇善战,一开始跟着大将军曹爽,效忠于魏室。后来司马师废了皇帝曹芳,文钦和毌丘俭在淮南起兵反叛,文鸯跟着掺和了一脚。兵败后跑去了吴国,后来又跟着文钦支援诸葛诞搞叛乱。结果他爹文钦被诸葛诞害了,文鸯又归顺了司马昭,被封了个关内侯。
西晋建立后,他当过平虏护军。咸宁三年(277年),直接被拜为平西将军,都督凉、秦、雍州三州军事,大破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这一下“名震天下”,后来升了护东夷校尉,不过又因为事儿被免官了。
西晋永平元年,东安王司马繇(诸葛诞的外孙)陷害他,文鸯被夷三族,那年才54岁。可惜了。
18岁独闯敌营,出入如无人之境
为啥说文鸯猛?他这辈子有两件战绩,够吹一辈子。
第一件:乐嘉城大战司马师。
公元256年,司马师废了魏帝曹芳,文钦和毌丘俭不干了,在淮南起兵反叛。他们想拉邓艾入伙,结果邓艾直接杀了使者,还密告了司马师。司马师赶紧带兵抢占有利位置,自己也亲率大军平叛,到了乐嘉城。
当时双方实力差太多,文钦想撤,但18岁的文鸯劝他:“趁他们立足未稳,咱们夜袭!”文钦犹豫不决。结果文鸯当晚就带兵去骚扰司马师的大营,又是击鼓又是大喊司马师的名字,一直折腾到天亮,也没等来文钦的援军。天亮后文鸯撤了,司马师派兵追,文鸯杀了个回马枪,带着几十个人冲进魏军骑兵阵,所向披靡,然后才带兵走。
司马师又派左长史司马班带8000骑兵追,文鸯单枪匹马杀进几千人的骑兵群里,一会儿杀进去,一会儿杀出来,来回六七次,砍了一百多个人,追兵吓得不敢再追,他全身而退——关键是,他当时骑的还是匹瘦马!要换成赤兔马,可能更夸张。
800多年后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写这段“文鸯踏营”,写得那叫一个精彩。
《三国志》也有类似记载:“於是分为二队,夜夹攻军。俶(即文鸯)率壮士先至,大呼大将军,军中震扰。钦后期不应。会明,俶退,钦亦引还。”
第二件:大破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
泰始六年(公元270年),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在河西造反,先后杀了晋将胡烈、苏愉、牵弘、杨欣,司马炎急得不行。公元277年,文鸯临危受命,都督凉、秦、雍州三州军力,直接把秃发树机能打崩了,二十万鲜卑人归降,一时名闻天下。
干宝《晋纪》里写:“杨休、胡烈为虏所害,武帝西忧,遣淑出征,所向摧靡,秦凉遂平,名震天下。”
当然,史学家对这段也有争议,说文鸯只是击败,没完全消灭秃发树机能,后来司马炎又派马隆才把他杀了。但不管怎么说,靠三州兵力(也就三千多人)横扫鲜卑,这本事,够进三国一流名将了。
“王”的时代,“猛”有各异
三国那会儿,堪称“英雄辈出”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高光时刻。你心里谁是第一,全看你咋看。“实力排名”这东西,本来就没标准答案,毕竟每个人心里都住着自己的英雄。
可能有人觉得,把三国末年的文鸯跟早期的吕布、关羽比,不太公平。那咱们换个角度,看看文鸯到底“猛”在哪?
第一猛:敢夜袭司马师,把他活活吓死。前面说了,司马师刚做完眼睛手术,伤口还没好,硬是带兵出征。文鸯半夜跑到寨外,大喊“司马师!”,把他吓得眼珠都跳出来了,大出血,回去没多久就死了——这算不算“物理超度”?
第二猛:为救部下,不要命往敌阵里冲。第二天,文鸯又带人冲敌阵,杀出来后还有部下没出来,士兵喊“将军别忘了我!”,他又杀进去救,来回六七次,敌兵都不敢追了。你说这仗打的,比演义还刺激。
第三猛:大破鲜卑,威震北地。前面说了,三州兵力横扫北地,要不是后来他出事,北地真可能被他平了。
史书还记载,晚年赵云领兵打仗,听说对方是文鸯,直接下令绕道走——当然不是因为赵云怕他,是为了省时间。但能让人家赵云都“避让”,这面子,够大。
英雄这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高光时刻”。文鸯是不是三国第一猛将,你心里可能有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要是他没死,北地那些鲜卑、羌胡,估计得老实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