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吴抗曹是诸葛亮一贯的战略-东吴为何要屡屡破坏盟约 (联吴抗曹的军事战略)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联吴抗曹是诸葛亮的方针,对双方有利无害...
三国那会儿(220年-280年),就是汉朝没了、晋朝还没来的那段时间,天下乱糟糟的,曹魏、蜀汉、东吴三家抢地盘。诸葛亮一直念叨“联吴抗曹”,这几乎成了他的终身战略,从跟刘备第一次见面就这么说,一辈子都在死磕这个方针。可东吴那边,好像不太领情,老是不按套路出牌,盟约说撕就撕,什么湘水之争、荆州之战,整得挺热闹。这到底是为啥呢?
先说说诸葛亮的“联吴抗曹”。他在《隆中对》里掰扯天下形势的时候,就明摆着说了:曹操是死对头,东吴呢,必须拉拢。东吴那地方,长江天险,老百姓也听话,能人不少,能当盟友,但不能打它的主意。说白了,不是诸葛亮不想吞并东吴,是刘备当时太菜,打不过,只能先当朋友。

当时的情况摆在那儿:曹操占了北方大片地盘,东吴窝在江东,刘备呢,在荆州寄人篱下,实力差太远了。要是东吴和刘备各自单挑曹操,肯定被曹操逐个击破,大家一起完蛋。所以,两家联手打曹操,那是没办法的办法,活下去的唯一招儿。
诸葛亮这人特清醒,说到做到。长坂坡刘备被打得稀巴烂后,诸葛亮直接跑东吴找孙权,硬是拉拢成了孙刘联盟,一起打了赤壁之战,这才有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来呢,靠着这层关系,刘备先占了荆州的江南四郡,又从东吴那儿借来了南郡。赤壁之战后,荆州六个郡,刘备占了五个,这便宜占得够大的。
再往后,刘备出兵益州,拿下汉中,事业达到顶峰。就算夷陵之战那会儿,刘备非要为关羽打东吴,诸葛亮其实挺反对的。但他哥诸葛瑾在东吴当官,他不好明说,只能装模作样。不过从他身边赵云、黄权、秦宓这些人的态度,就能看出来,诸葛亮压根就不想打东吴。
刘备挂了之后,诸葛亮扛起托孤的重担,一上台就琢磨着跟东吴搞好关系。在他的撮合下,蜀汉和东吴总算缓和了,又成了盟友。后来孙权称帝,诸葛亮手下那帮人还不乐意承认孙权的帝号呢,诸葛亮就跟他们解释:跟东吴结盟,对咱们蜀汉太重要了。两家一起打曹魏,才能实现匡扶汉室的大业。就算东吴不出兵帮咱们,只要两家和平,咱们也能专心对付曹魏。诸葛亮硬是压下了反对声,派人去给孙权贺喜。孙权也挺感动,反过来跟蜀汉配合,一起打曹魏。

从诸葛亮这辈子的操作来看,他死磕孙刘联盟没错。在他的努力下,蜀汉和东吴大部分时间都挺和睦,给诸葛亮北伐省了不少事。可东吴这头,一边跟蜀汉当盟友,一边老搞小动作,背盟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这到底是咋想的呢?
说白了,国家利益这玩意儿,哪是个人意志能左右的?东吴跟蜀汉是盟友还是撕破脸,全看它自己需不需要。跟蜀汉结盟,是为了跟曹魏掰手腕;撕破脸,也是为了自己能安全发展,多占地盘。
赤壁之战那会儿,要是东吴不跟刘备联手,单凭自己,肯定干不过曹操。打完之后,东吴把南郡借给刘备,就是想让刘备守着上游,自己好腾出手来,在淮南那边跟曹魏死磕。
诸葛亮掌权后,东吴跟蜀汉结盟,主要还是为了对付曹魏。东吴的长江防线太长,直接跟曹魏主力硬刚,压力山大。这时候它不可能再跟蜀汉闹掰,不然两面受敌,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只能跟蜀汉缓和关系,一起打曹魏,给自己减减压,不然真可能被灭国。
可东吴为啥老背盟呢?赤壁之战后,东吴拼了命也要抢长江上游的南郡。周瑜为了拿下军事要地江陵,跟敌人打了整整一年。为啥?只有占住整条长江防线,东吴才算有稳固的战略态势,自己才能安全。

孙权当初借南郡给刘备的时候,心里就想着早晚要拿回整个荆州。刘备拿下益州后,孙权立马就找刘备要荆州,刘备不给,孙权直接翻脸,派兵抢了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后来虽然商量好了,以湘水为界分地,但上游的荆州没拿到,孙权还是天天睡不着觉。
后来孙权和吕蒙合计下一步怎么走,是打淮南还是抢荆州,最后俩人一致决定:抢!趁着关羽在襄樊跟曹魏死磕,东吴白衣渡江偷袭荆州,最后杀了关羽,把荆州拿了回来,总算实现了全据长江的目标。
这么一看,东吴跟蜀吴当盟友还是撕破脸,全看它自己想不想要。这一点上,东吴跟诸葛亮想法不一样。在利益面前,东吴说撕盟约就撕,根本不管以后会咋样。就因为这种短视,俩国打了好多不该打的仗,结果两败俱伤,曹魏在旁边捡了大便宜,最后东吴和蜀汉都争不了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