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真的是被斩首的吗-诸葛亮为什么非要斩马谡不可 (而且真的是被爱的英文)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诸葛亮为何非要斩马谡的详细介绍,一起来...
三国那会儿(220年-280年),就是汉朝和晋朝中间那段乱糟糟的日子。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你打我我打你,热闹得很。今天咱们聊点实在的:诸葛亮为啥非要砍了马谡?这事儿说来真让人唏嘘。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事儿估计是他这辈子最心疼的了。马谡一死,他当场就哭出声来,不光是气马谡没争气,把北伐的好机会给搞砸了,更是气自己——咋就没刘备那眼光呢,关键时刻错用了人。那问题来了,诸葛亮为啥非杀马谡不可?马谡真被他亲手砍了吗?

一、马谡这人,真不能大用。
街亭这仗,对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太重要了。要是打赢了,诸葛亮就能拿下陇右,直奔关中,当年《隆中对》里说的“北取秦川”就能实现了。到时候蜀汉有了雍、凉、益三州,骑兵也能拉起来,下一步打关东就有底气了。结果呢?这仗打输了,锅主要得马谡背。
史书上说马谡到了街亭,没按诸葛亮说的守城寨,反而带着部队上了山,搞得手底下人心惶惶。兵法里讲过,军队要是乱糟糟的,肯定是主帅压不住场子——这说明马谡真没当统帅的本事,底下人不服他。当时大伙儿都建议让魏延、吴懿这些老将上,诸葛亮偏不听,就看中了马谡。为啥?诸葛亮觉得马谡有才,能扛事儿。
诸葛亮和马谡关系也不错,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都是荆州来的。马谡爱聊打仗、治国的事儿,偶尔还能说点真知灼见。诸葛亮跟他聊起来,经常忘了吃饭睡觉。平定南中的时候,马谡提了个“心战为上”,诸葛亮听了,还真照着做了,赢了。北伐时马谡也跟着,诸葛亮手下能打的将不多,魏延、吴懿这些老将也没时间磨合,所以对马谡期望高,也正常。但诸葛亮忽略了一点:马谡能出主意,不一定能带好兵。
刘备死前还特意跟诸葛亮念叨过:马谡这小子,话说得比天大,本事没多少,可别重用他。这话肯定不是刘备瞎说的,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马良在刘备那儿挺受信任,马谡自然也在跟前晃悠。刘备入川的时候,马谡就跟着了,可跟黄忠、魏延那些在战场上立功的比起来,马谡压根没露过什么真本事。拿下益州后,刘备让他去地方当官,再也没让他碰过军国大事——刘备肯定是在战场上试过马谡,结果让他失望了,才给了“不可大用”的评价。
马谡到了街亭,准备跟远道来的张郃硬碰硬。诸葛亮让他守城寨,把张郃拖在街亭前面。张郃带着人走了二十多天,早就累瘫了,后面还有关陇道堵着,五万人马困在方圆二十里的地方,只能豁出去一战,不然就完了。要是马谡老老实实守城寨,张郃没带攻城器械,短时间内根本打不下来,后面还有诸葛亮的主力随时能支援。这任务,说难也真不难。
可马谡偏偏要显摆,上山扎营,想居高临下打张郃一个措手不及。结果张郃直接断了他们的水,马谡又压不住阵脚,自己带头跑。蜀军一下子就散了,街亭丢了。诸葛亮没了前哨,只能憋屈地撤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就这么黄了,本来赢面最大的一仗。

二、诸葛亮为啥非杀马谡?
街亭输了,马谡是主要责任人,但诸葛亮也有责任——毕竟是他力排众议用的马谡。不过这仗蜀军损失倒不大,王平掩护着,诸葛亮主力在,张郃没敢追,诸葛亮还带着西城一千多百姓撤回来了。战后诸葛亮为了整肃军纪,自贬三级,杀了马谡、张休、李盛,还免了黄袭他们的官。但杀马谡这事儿,当时就有人不乐意。
蒋琬就问诸葛亮:马谡是个有脑子的人,就因为一仗输了就杀,是不是太可惜了?后来还有人吐槽,蜀汉本来就缺人,诸葛亮还杀马谡,这治国水平不行啊。可要是站在诸葛亮的角度,他也不想杀马谡,但马谡做的事儿,让他不得不动手。诸葛亮做事有自己的一套原则:帮着国家干活的,就算是对头也得赏;犯了法、懈怠的,就算亲信也得罚。认错态度好的,罪再重也能放;找借口耍滑头的,罪再轻也得杀。
看这原则就知道,马谡确实让诸葛亮没法放过。守街亭的时候不听命令,擅自改计划,这是第一错。但光这个,诸葛亮或许能保他一命——毕竟是自己选的人,用人失察也有自己责任。可战败后马谡的操作,更离谱。军队溃败的时候,他没想着稳住局面,跟着乱军就跑了。当时王平还带着一千多人撑着,马谡要是有点担当,蜀军也不至于输那么惨。王平最后吓退张郃,不但带回了人马,还收拢了不少散兵。

更气人的是,马谡跑了之后,没回诸葛亮大营报信,让诸葛亮有个准备,自己一个人溜回蜀中去了。要不是王平后来撑住了场面,毫无防备的诸葛亮说不定就被张郃偷袭了。最过分的是,蜀军撤回汉中后,马谡还不去认错,隐姓埋名躲了几个月,才被抓住。本来按诸葛亮“认错态度好就能活”的原则,马谡本不用死,他自己把路走绝了。诸葛亮为了平息大家的怒火,只能含泪砍了他。
马谡逃跑时还碰到了好友向朗,向朗知道他跑了也没举报。诸葛亮知道后,气得直接把向朗免官,送回成都。为啥这么恨向朗?表面看向朗是帮马谡,实际上是害了他——彻底断了马谡活路。所以诸葛亮杀马谡,也是马谡自找的。
三、马谡到底咋死的?
马谡的死,史书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被诸葛亮杀了”,这说法大多数人信,连《三国演义》都写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还把人头在军里示众。《三国志·王平传》也明确说马谡和张休、李盛被“诛杀”了。另一种是“死在监狱里”,《三国志·马谡传》说马谡被抓后关进监狱,后来“物故”了——“物故”就是死了的意思。
古代要杀官员,一般都得公开行刑,很少在监狱里杀。所以这段记载就让人纳闷:没明说诸葛亮杀马谡,马谡又死在监狱,是不是病死的?古代监狱条件差,马谡又逃亡过一阵,身体不好,病死也有可能。

那到底哪种说法对?看当时人的反应,应该是被杀了。好多地方都写诸葛亮诛杀马谡,蒋琬也因为马谡被杀对诸葛亮有意见。马谡给诸葛亮的遗书里还提到“舜杀鲧用禹”,把孩子托付给诸葛亮——这些都说明马谡是被砍的。可既然被杀,为啥又死在监狱呢?其实也好解释:诸葛亮给马谡留了面子,没公开砍他,是在监狱里动的手。诸葛亮和马谡关系好,情同父子,要不是马谡这次犯的错太大,诸葛亮真不想杀他。公开砍头,对读书人来说是奇耻大辱,诸葛亮最后还是保住了马谡的尊严——你看马谡临死前还从容写了遗书,感谢诸葛亮,就知道。
事后诸葛亮还祭奠了马谡。蜀汉一把手,总不能祭奠一具被公开砍头的尸体吧?所以马谡虽然是被杀的,但行刑地点在监狱,给读书人留了最后一点体面。
马谡是诸葛亮看中的人,两人关系铁。第一次北伐,诸葛亮顶着压力用马谡守街亭,结果马谡言过其实,丢了街亭,还偷偷跑回蜀中。这让诸葛亮没法再护着他,只能杀了他来平息众怒。虽然决定杀马谡,诸葛亮还是在最后关头给了他体面——没当众砍头,在监狱里处决,让他免受羞辱。马谡也明白,遗书里还感谢了诸葛亮。唉,这事儿真是让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