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什么会喊曹丕做爹-曹操死后曹干只有五岁 (他为什么会喊我宝贝)
对曹干和曹丕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曹操去世后,5岁幼子曹干,为何会喊曹丕,爹爹,?5岁的曹干,喊35岁的哥哥曹丕为,爹,,这是事实,弟弟喊哥哥为爹,乍一听确实挺奇怪,...
曹操去世后,他5岁的小儿子曹干,总管35岁的哥哥曹丕叫“爹”,这事儿听着是不是挺奇怪的?
没错,5岁的曹干喊哥哥曹丕“爹”,这事儿是真的。
弟弟喊哥哥爹,听着确实有点懵,其实啊,这都是老爹曹操的一片苦心。

公元220年,65岁的曹操病重,觉得自己快不行了,就开始琢磨身后事。
要说曹操家大业大,儿子曹丕也能撑起场面,他九泉之下本来也没啥可惦记的。
可唯独小儿子曹干,才5岁,成了曹操临走前最放心不下的人。
于是曹操把曹丕和曹干叫到跟前,指着曹干对曹丕说:“他三岁没妈,现在五岁又没爸,以后就靠你了,一定得好好照顾他。”
曹干是曹操第25个儿子,也是最小的那个。他和曹丕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说起来曹干这孩子,虽然有个霸气的爹,吃穿不愁,但命挺苦的。他妈妈陈氏在他不到三岁的时候就没了,后来又被王夫人养在身边。现在刚五岁,爹曹操又走了。
没爹没妈的曹干,除了靠这个哥哥,真没别的亲人了。
曹操走后,曹丕还真没辜负老爹的托付,把比自己小30岁的曹干照顾得挺细致。
哥哥照顾弟弟,本来没啥奇怪的。但《魏略》里倒有段有意思的记载:
良年小,常呼文帝为阿翁
这里的“良”,就是曹干(他小名叫曹良),“文帝”是曹丕,“阿翁”就是爹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曹干小时候,老管曹丕叫爹。
曹丕年纪确实够当他爹,可毕竟是亲兄弟啊,叫爹合适吗?
曹操都走了,同不同意都不重要了。
首先不乐意的,就是曹丕。
曹丕第一次听小曹干喊他“阿翁”的时候,都惊了,赶紧纠正:“我不是你爹,我是你哥,得喊哥哥!”
可曹干还是改不过来,老是一不小心就叫“爹”。
时间长了,曹丕也不纠正了。他知道这孩子心里想爹妈,看着曹干那样,曹丕也跟着难过,有时候还偷偷掉眼泪。
曹干管曹丕叫“爹”,除了想爹,也说明曹丕对他的好,跟亲爹似的。所以在5岁的曹干心里,曹丕早就成了“爹”一样的人。
这么着,曹丕也就顺着曹干,当起了他口里的“爹”。

有人可能会想:5岁的孩子,再迷糊也不能把哥哥叫成爹吧?曹干是不是傻啊?
曹干可不傻,聪明着呢。曹操的儿子,就没一个是省油的灯,个个都精明。
曹干管曹丕叫爹,表面看是小孩不懂事,往深了说,这更像是在示弱,博曹丕同情,好让曹丕多照顾他。
都知道,曹丕这人吧,可不是什么善茬。在兄弟一堆的帝王家里,他有野心,不然也当不上魏文帝。
曹丕当太子的路,也是踩着兄弟们爬上来的。
曹操一辈子生了25个儿子,其中7个早早就没了。剩下的儿子里,最出挑的有几个:长子曹昂,次子曹丕,三子曹彰,四子曹植,还有神童曹冲。
长子曹昂:这孩子聪明,性格又好,二十岁就举孝廉,曹操可喜欢他了。可惜死得早,公元197年跟着曹操打张绣的时候,战死了。

曹昂的养母听说他死了,哭得死去活来,还指着曹操骂:“你害死我儿子,我活着也没意思了!”说完就回娘家了,曹操去求她回来,她都没理,两人就这么掰了。
这么一来,曹丕他妈卞夫人就成了曹操的正妻,曹丕也成了嫡长子。
据说曹丕当皇帝的时候,还跟大臣们说:“孝廉大哥(曹昂)本来就该当皇帝。要是仓舒(曹冲)还在,我也轮不着。”可见他自己心里门儿清。
三子曹彰:是个武将,有勇有谋,常带兵打仗,还打败过代郡的乌桓,后来被封为任城王。
曹彰从小就会骑马射箭,力气特别大。曹操还批评他:“你不爱读书学圣贤,就知道骑马舞剑,这本事只能对付一个人,有啥稀罕的!”
曹彰却说:“我就想当将军,穿铠甲、拿兵器,冲在前面给国家卖力。”
虽然曹彰不想掺和朝政,但他手里有兵权,对曹丕来说就是最大的威胁。史书上说,公元223年曹彰进京拜见曹丕,突然得了急病,死在府里了。
那年曹彰才35岁,正当年,就是进京见见皇帝,怎么就突然病死了呢?这事儿,估计只有曹丕自己知道了。
曹丕虽然是曹操的第二个儿子,但大哥曹昂死后,曹操也没立马定曹丕当继承人,反而想把位子传给环夫人生的曹冲。
神童曹冲咱们都熟,小学课本里就有“曹冲称象”,这故事谁不知道啊。
曹冲脑子特别好,五六岁就有成年人的智商。不光聪明,还心善,曹操特别疼他。
可惜曹冲13岁就病死了,曹操难过得不行。他还跟曹丕说:“这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几个的幸运。”
曹操这话说的,要是曹冲没死,皇帝哪轮得到曹丕啊。曹冲死了,对曹操是打击,对曹丕倒是天大的运气。
后来曹丕也老跟人说:“要是仓舒在,我哪能有天下。”
这么看,曹丕当皇帝,还真有点捡漏的意思。
可就算这样,曹丕的太子位还是不稳,因为他还有个弟弟——曹植,文采比他好多了。

曹植也不用多介绍,大才子一个,《洛神赋》《白马篇》这些,流传了上千年。
曹操爱才,公元210年他在铜雀台让文人写赋,别人还在苦思冥想,曹植稍微想了想,一挥而就,第一个交了《登台赋》。曹操看了大加赞赏,对曹植寄予厚望,觉得他能成大事。
曹操在立太子这事上,一直犹豫不决,到底是选曹丕还是曹植,他拿不定主意。时间长了,手下的人也分了两派,互相斗来斗去。
最后这太子之争,曹丕赢了,顺理成章当了皇帝。
曹丕能上位,都是踩着兄弟们上去的。他还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让曹植七步作诗,作不出来就杀他。“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是那时候写出来的。
他敢当着大家的面逼兄弟,那要了曹冲和曹彰的命,又有什么不敢的?

知子莫若父,曹丕这么心狠手辣,连兄弟都不放过,曹操肯定清楚。
所以曹操临走前,才不放心曹干。
才会把5岁的曹干托付给曹丕。
“这孩子三岁没妈,五岁没爸,就交给你了。”
曹丕听了老爹的遗愿,还真就好好照顾起这个小弟弟。
曹干年纪小,对曹丕来说,根本构不成威胁。所以曹丕也愿意延续这份亲情,人嘛,又不是铁打的,曹丕也不是完全没感情。

事实证明,曹丕对曹干确实不错,曹干也平平安安长大了。
曹丕当了大概六年皇帝就病死了,他儿子曹叡即位。曹丕临走前,又把已经十岁的曹干托付给曹叡,让儿子照顾这个小叔叔。
史书上说:
“文帝临崩,有遗诏,是以明帝常加恩意。”
就这么着,曹丕父子像接力一样,一直照顾着曹干。后来曹干犯了错,还犯了大事,魏明帝曹叡也没追究他。
说真的,曹干这孩子从小就这么聪明,知道怎么靠拢哥哥,看似傻乎乎地叫“爹”,其实是在这帝王家里自保呢。一个孩子都这么委屈自己,曹丕看了能不心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