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李典是什么人-他在曹魏的地位如何 (三国时期李典是谁)
所谓乱世出英雄,李典是曹操手下大将,也是最早跟随曹操征战天下的大将之一,李典有勇有谋,智勇足备,而且,李典的资格很老,按理来说,李典和于禁相当,但比张辽要高,可是,为何李典的地位不如张辽和于禁呢?李典...
乱世出英雄这话不假。李典就是曹操手下的大将,最早跟着曹操打天下的那批人里就有他。论本事,有勇有谋,资格也老,按理说和于禁差不多,比张辽还早,可为啥他的地位反倒不如张辽、于禁呢?
李典,字曼成,山阳郡钜野县人(现在山东巨野那块儿)。
李典早年因为带着人补充曹操兵源有功,被封了阳安都尉。这人挺有意思,不因为私事忘了公事,他老婆求情想让他通融点执法的事,他都没答应,当时挺受人称道的。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打正热闹的时候,曹操在黎阳打袁谭、袁尚,派李典和程昱他们用船运粮。结果袁尚派魏郡太守高蕃带着人驻扎在河上,把水道给断了。水路走不通了,曹操让李典他们:“船过不去就走陆路。”李典跟大伙儿商量:“高蕃那帮人缺盔甲,就仗着水势,而且他们士兵有点轻敌,咱们要是突然打过去,肯定能赢。军队打仗嘛,有时候不用等命令,只要对国家有利,自己拿主意就行,死守着法令干啥?得抓住机会,立马打!”程昱也这么想,于是李典和程昱立马带兵往北过了黄河,打高蕃,还真赢了,水路总算通了。
这时候就能看出李典脑子好使,关键时候分析问题清楚,反应快,能拍板,真是少有的将才。
还有一件事,更能说明李典的谋有多高,甚至超过了五子良将里的于禁。
建安七年(202年),刘表派刘备打叶县,曹操派夏侯惇、于禁、李典去挡着。两边僵着的时候,某天早上,刘备突然烧了营地跑了。夏侯惇一看,立马带人追,李典赶紧拦:“敌人无缘无故撤退,肯定有埋伏。南边道窄,草还深,不能追啊!”夏侯惇不听,跟于禁一起追,让李典守营。后来《三国志李典传》里写了:“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果然,夏侯惇和于禁中了埋伏,被打惨了,李典赶紧带兵去救,刘备一看救兵到了,就撤了。这一战,李典还是那么冷静,分析得透透的,事实证明他全对,比于禁和夏侯惇强多了。这就说明李典这水平,确实比他们高。
合肥之战,孙权带十万大军来打,李典和张辽、乐进一起配合。李典以前跟张辽有点过节,但这时候他不管那些,跟张辽一起带兵冲出去,最后大胜,还差点把孙权抓住。这一仗,李典的表现一点不输张辽和乐进,要是李典不配合张辽,张辽说不定还成不了。
那为啥李典地位比张辽、于禁低那么多呢?
原因有两点。第一,李典死得太早了,三十六岁就没了,大概是合肥之战后不久病死的。好多本事都没来得及使出来,要是多活二十年,那成就绝对在张辽、于禁之上。
第二,李典这人儒雅,有长者风,不爱跟人抢功劳。李典名声挺好,爱学习,注重儒雅,军里都叫他“长者”,从来不跟人抢功。也就是说,打仗打赢了,他很谦虚,功劳都是大家的。
正始四年(243年),李典能进曹操庙堂跟着享香火,也算是对他的一点补偿了,不过他确实配得上。今天就随便聊聊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