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恢生平简介-温恢历史事迹及人物评价 (温恢字曼基太原祁人也翻译)
少年立志温恢,字曼基,东汉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生于汉灵帝熹平七年,178年,,卒于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年,他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中曹操所属的重要谋臣和地方官,他先后担任曹操的县令、丞相府主簿、刺史...
温恢,字曼基,东汉太原祁县人,就是现在的山西祁县。他生于178年,死在223年,活了45岁,算是挺有作为的一生。那会儿东汉末年,天下乱糟糟的,军阀到处都是,温恢跟着曹操混,成了曹操手下重要的谋臣,还当过地方官,干过县令、丞相府主簿、刺史、郡守这些职位,专门帮曹操招揽人才、出主意,为曹操统一北方出了不少力。
温恢出身官宦家庭,他爹温恕是涿郡太守。193年,他爹死在任上,温恢才15岁,得把父亲送回老家安葬。他家里其实挺有钱的,但温恢不打算守着家产过日子,那会儿世道这么乱,他觉得光有钱没用,得出来干点实事,实现自己“济世匡国”的志向。一狠心,他把家产全分给了同宗族人,这事儿在当时挺轰动的,州里人都夸他,把他比作西汉的同乡郇越——也是个散财助人的有名人物。
后来温恢被举为孝廉,开始在县里当官,干过好几任县令,还当过郡太守。曹操觉得这人不错,把他调到身边当丞相府主簿,专门监察吏治。那会儿曹操正跟各路军阀抢地盘,想统一全国,特别缺能帮他打天下的得力助手。温恢摸透了曹操的心思,到处帮曹操招贤纳士,还琢磨出个招:只要能扶危济困、有节有孝的人,就算之前犯过法,也可以举荐当官,甚至重用。
有个叫孙礼的,在乱世里跟母亲走散了,后来知道母亲被同郡人马台养着,孙礼就把家财全给了马台报恩。结果马台犯了法要被砍头,孙礼用职权把他放跑了。马台还挺倔,觉得自己养老人是本分,不领孙礼的情。温恢听说这事后,反倒挺欣赏孙礼的孝心和马台的义气,就跟曹操详细说了这事儿。曹操不仅没追究,还把孙礼重用了。
其实温恢这么看重孙礼和马台,还是因为那时候的“人才标准”——忠君。忠朋友、孝父母,本质上都是为了忠于君主;讲义气、有胆识,才能给君主卖命。曹操这种求贤若渴的君主,就喜欢这种有道德底线的人。温恢能让孙礼和马峰被宽免甚至重用,说明他太懂曹操想要什么了。
建安十三年,温恢被派去当扬州刺史。扬州这地方,南边跟孙吴对着干,又是曹操的粮仓,太重要了。临走时曹操跟他说“本来想让你留在身边,但这州事太大,得你去镇守”,还引用《尚书》里的话夸他“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意思就是你是我离不开的得力助手啊。温恢到任后,曹操还特意把楚地名士蒋济推荐给他当副手,又叮嘱张辽、乐进这些驻守扬州的大将,有事多跟温恢商量。可见曹操多信任他,温恢的本事也确实被认可。
温恢在扬州,心里可不光想着扬州那一亩三分地,他整天惦记着曹操整个战局的动向。建安二十四年夏天,孙权打合肥,温恢虽然人在扬州,却一直担心荆州。他跟兖州刺史裴潜说:“这边孙权不足为虑,我担心的是关羽。曹仁他们在襄樊兵力弱,关羽肯定要北伐,而且现在天热,曹军不习水战,要是关羽真打过来,麻烦就大了。”果不其然,没多久襄樊就被关羽围了。
襄樊被围后,曹操挺着急,但又怕军心不稳,就悄悄命令淮南的军队和各地州兵赶紧去救援。温恢明白曹操的用意,在淮南帮着组织援兵,催促各路州兵快点出发。当时兖州刺史裴潜接到诏书让他去见曹操,还不太明白为啥。温恢跟他说:“这肯定是襄阳那边出事了,你得赶紧动身。”果然,裴潜刚要出发,曹操的第二道密令就到了,催他轻装上阵,别带辎重。后来襄樊之围解了,整个过程跟温恢预料的差不多,这家伙真是聪明,大局观强,难怪曹操说他“有柱石之质”——国家的栋梁啊。
魏文帝即位后,温恢当了侍中,后来又去魏郡当太守。黄初四年,凉州刺史张既死了,温恢被调去凉州当刺史,结果半路上病死了,才45岁。文帝还挺惋惜,专门下诏悼念他,说他“有柱石之质”,服侍先帝(曹操)功勤著明,对自己也忠心,所以才把那么重要的地方交给他,可惜没能完成啊。

陈寿后来评价他,说自汉末以来,刺史权力大,温恢是其中最有名的几个之一,都精明能干,威信高,所以能把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曹操也跟张辽、乐进他们说:“扬州刺史温恢懂军事,有事要多跟他商量。”
史书里还记载了温恢不少事,比如他15岁散财被比作郇越,当县令时“所在见称”,还有襄樊之战前对裴潜那番话,都挺能看出他的为人。他儿子温生后来被关内侯,可惜早死了,爵位也没了。他死后,汝南的孟建接替他当凉州刺史,也挺有本事,官至征东将军——这人还跟诸葛亮是同学,诸葛亮后来北伐,还托人给他带过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