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除了诸葛亮还有一位-孔明 (汉末三国是哪三国)
在汉末三国时期,人们的姓名,实际上分为三个部分,也即分别是姓氏、名字以及,表字,表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时汉族男子二十岁冠礼女子十五岁笄礼后,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
在汉末三国时期,人的名字其实分三块儿:姓氏、名字,还有个“表字”。简单说,就是除了本名外,再起个和本名意思相关、能体现德行的别名,就叫“表字”。古时候人到了岁数(男子二十行冠礼,女子十五行笄礼),就不能随便叫名字了,得叫“字”,显得有礼貌,也表德行。互相尊敬的时候,必须叫“字”。比如咱们常说的孔明,就是诸葛亮的“表字”,大家也都这么叫他。不过你可能不知道,汉末三国时期,其实有两位“孔明”!那另一位是谁呢?

一
先说第一位,胡昭。胡昭,字孔明,颍川人(就是现在河南禹州那块儿),活到89岁,是汉末三国的隐士,还写得一手好字,书法家。胡昭擅长隶书,跟钟繇、邯郸淳他们齐名,当时有“钟氏小巧,胡氏豪放”的说法,世人都称他们“钟胡”。那时候战乱多,不少名士都躲起来隐居,像司马徽、庞德公,都跟诸葛亮关系不错。胡昭呢,跟司马懿关系特别好,甚至还救过司马懿一命!

《高士传》里记载过一件事:司马懿还没发达的时候,跟胡昭是老相识。同郡有个叫周生的,想害司马懿。胡昭知道了,赶紧跑着找他,在崤山、渑池一带拦住周生,求他别动手。周生一开始不肯,胡昭就哭着跟他掏心窝子,周生被感动了,才没下手。俩人还砍了棵枣树当盟誓,就分开了。胡昭虽然救了司马懿,但一直没跟别人提过,这事好多年没人知道。
二
胡昭是颍川人,一开始跑到冀州避乱,袁绍想让他当官,他没答应,回老家隐居了。后来曹操当了司空丞相,三番五次派人请他出山。胡昭名气大,不然曹操也不会这么上心。他到了曹操那儿,说自己就是个乡下读书人,不懂朝廷大事,还是想回去隐居。曹操还挺开明,说“人各有志,做官归隐都行,你就安心过你喜欢的日子吧,我不勉强你”。胡昭就搬到陆浑县的山里,自己种地过日子,平时就看书求道,挺逍遥的。邻里乡亲都挺尊敬他,也喜欢他。这跟诸葛亮有点像,诸葛亮也自己种地,但后来刘备三顾茅庐,他就出山了。胡昭呢,一直没给哪个主公打过工,就安安静静隐居。
三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陆浑县令张固被征调壮丁去汉中干活。老百姓不乐意,又怕折腾,心里都慌了。有个叫孙狼的就带人造反,杀了县主簿,县衙都被砸了。张固带着十几个吏役,跑到胡昭家附近,把剩下的百姓召集起来,总算恢复了县衙秩序。没多久,孙狼他们跑到南边,投了关羽,关羽还给了他们兵马。可到了陆浑南边的长乐亭,这帮人自己约定:“胡先生是贤人,谁也不能动他的地盘!”这么着,靠着胡昭的面子,那一带都安生了不少。陆浑县安定后,胡昭搬到了宜阳县。
四
到了正始年间(240-248年),好几个大官,像赵俨、黄休他们,都联名举荐胡昭,说他“心地纯真,行为高洁,越老越坚定,有伯夷、四皓那样的节操”,应该被征召来做官,给世人做个榜样。这里面说不定有司马懿的功劳,毕竟当年胡昭救过他嘛。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夺了曹魏大权。第二年,朝廷又特意征召胡昭,可惜这时候胡昭已经去世了,活了89岁。
所以胡昭这位“孔明”,虽然没在官场上混出什么名堂,但隐居几十年,书法上倒是挺有成就的。跟钟繇他们齐名,写的字还被人当字帖学。这么一来,汉末三国就有两位“孔明”了——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胡昭。你更熟悉谁?或者对这两位“孔明”有啥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