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羊食子-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名将乐羊的结局是什么 (乐羊食子的寓意)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割据时代,却也是各个领域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段岁月里,各个诸侯国为了图强求存展开变法和改革,因此就算是交通不便,人才流动也相当频繁,然而,异国人想要得到君主的认可不是一件容...
春秋战国啊,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割据时代,可偏偏也是各个领域都冒出头的黄金时期。那时候各诸侯国为了活命、变强,一个个都搞变法改革,虽说交通贼拉不便,但人才流动还挺频繁。不过异国人想在君主那儿混出个名堂,可不是件容易事,有时候为了前程,干出些让人看不懂的事儿。比如一生从未败绩的吴起,为了得到鲁穆公的信任,竟然杀妻求将。名将乐羊更狠的是,为了向魏文侯表忠心,竟然吃亲生儿子的肉。
战国初期,魏国能独霸诸侯近百年,原因挺多,但翟璜的贡献绝对不能忽略。他这人特会看人、会荐人,当了三十多年相国,给魏文侯推荐了一堆能打能干的栋梁,比如大名鼎鼎的李悝、吴起、西门豹,乐羊也在里头。
乐羊是魏国安邑人,哪年出生的早没谱了。看他在魏相翟璜府邸当门客,后来又能统兵出战,虽然没继承大夫的爵位,但估计家里有点贵族底子。魏文侯那会儿,魏国国力强得一批,赵国却因为内乱,搞得蔫了吧唧的,老被周围国家欺负,特别是北边的中山国。赵烈侯快被欺负得喘不上气了,为了解围,就找魏国帮忙打中山国,说打赢了把智地给魏国。赵国一求援,魏文侯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战国初期魏赵韩仨国家抱团,魏国有出兵的义务;另一个是智地在魏国北边,是赵国卡着魏国脖子的战略要地。
既然决定帮赵国,魏文侯就让相国翟璜挑个带兵的,熟悉军事的乐羊就被选成了主将。有个事儿挺有意思,乐羊的儿子乐舒在中山国当将军,还杀了翟璜的儿子翟靖,这事儿能看出翟璜这人多大度。
公元前408年,乐羊领了令,带着几万魏军猛打中山国,结果中山国拼死抵抗,仗打得特别憋屈,魏国一度特被动。中山国本来就是北边的戎狄搞起来的,军队战斗力贼拉猛,春秋时候就是晋国的大麻烦,根本不是一天两天能搞定的。《战国策》里说,乐羊为魏将以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悬其子示乐羊,乐羊不为衰志,攻之愈急。
虽然魏国国力强,但中山国也不好啃,乐羊就用了缓兵之计。打了三年硬仗,魏国慢慢把中山国吞了,局势开始倒向魏国。可魏国朝堂的人不乐意了:明明魏国强,打中山国咋还打了三年?好些大臣就告乐羊通敌,说他儿子乐舒在中山国当将军。巧的是,中山武公为了让乐羊退兵,把他儿子乐舒杀了,煮成肉汤给乐羊送过去。面对这事儿,乐羊当时也犹豫了,但为了向魏文侯表忠心,最后还是把这碗肉汤喝了。《战国策》记载,中山因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食之尽一杯。
乐羊这操作,中山武公彻底没辙了:连亲儿子的肉都敢吃,还有啥城攻不下来?中山国士兵一看这架势,战斗力直接崩了,魏国士兵一看乐羊这么拼,士气一下就上来了。几场硬仗打下来,乐羊 finally 攻下了中山国的都城。《战国策》记载,中山见其诚也,不忍与其战,果下之。
乐羊立下灭国大功,按说该好好赏。可回国后只得了个“灵寿君”的虚名,再也没让他带过兵,犹如三国时期投靠刘备的马超。乐羊为了表忠心,硬着头皮吃了儿子的肉,以为能感动魏文侯,结果弄巧成拙,这是为什么呢?
一开始魏文侯觉得乐羊为了国家吃儿子的肉,这忠心没得说,本来打算好好赏他。结果大臣睹师赞跳出来拦着,说乐羊这人太冷血残忍:连亲儿子的肉都敢吃,以后还有啥不敢吃的?要是重用这种人,以后对大王就是个大隐患。魏文侯知道乐羊有本事,但对他这道德观有点看法,就听了睹师赞的,对乐羊开始嫌弃了。《战国策》记载,文侯谓睹师赞曰:“乐羊以我之故,食其子之肉。”赞对曰:“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谁不食!”乐羊既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奇怪的是,后世里吴起杀妻被骂得狗血淋头,乐羊吃儿子却被当爱国模范,这主要得怪古代的道德观。在男系社会中,虽然妻子地位比丈夫低,但不是丈夫的东西。但儿子就不一样了,比如郭巨为了让老妈吃饱饭,差点把自己儿子埋了。这么狠的事儿,大众不仅没骂他,还被夸成道德模范,进了《二十四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