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魏国名将-为何说他是最冷血的人-乐羊 (战国时期魏国是现在的哪里)
公元前406年的一天,中山国都城顾外围的军营中,一个中年男人看着眼前一碗肉汤,他怔怔的盯了一会儿,突然说道,这是我儿子的味道,说罢,一仰头就把眼前的肉羹喝了下去,看着中年男人喝下了肉羹,送肉的使者笑了...
公元前406年的一天,中山国都城顾外围的军营中,一个中年男人看着眼前一碗肉汤,愣了好一会儿,突然说:这是我儿子的味道!说罢,一仰头就把肉羹喝了下去。
看着中年男人喝下肉羹,送肉的使者笑了笑:“将军,这肉羹您是喝了,可您儿媳和孙子还在城里呢,要不……我们把他们也做成肉羹送过来?”
乐羊听了,也笑笑:“那我就多谢中山王美意了,等城破那天,我自会去拜会他。对了,肉鼎这玩意儿,我们这儿也不少,多了去了。你回去吧!”
送“肉”的使者看着眼前这个吃“肉”的男人,眼神里全是决绝,他当时就懵了——谁能想到,一个人得有多大的狠劲儿,才能面不改色地吃下自己儿子做的“肉羹”啊?
第二天,角鼓催振,乐羊和他的士兵,喊着“报仇”,疯狂攻城,几天之后,曾经坚不可摧的顾城,破了。中山国——灭了。
这个吃“肉”的中年男人,名叫乐羊!他带的军队,就是魏武卒。
一、中山的崛起
他为啥带着大军来这儿?因为中山国起来了。
说起来,中山国其实不算中原诸侯,他们建国的是鲜虞人,属于狄人的一支,在以前中原诸侯眼里,那就是“蛮夷”。虽然人不多、文化落后,但他们骑射好、能打,想当年,连牛气哄哄的晋国都让他们折腾得够呛。
不过这些所谓的“蛮夷”,在东迁的过程中,慢慢也中原化了,从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到政治模式、文化,都越来越接近中原文明。
尤其到了公元前414年,他们出了个牛人——中山武公,他不仅把中山国给复兴重建了,还把都城迁到了顾城,没几年就成了个拥兵五千乘的大国。
那会儿,很多诸侯拥兵千乘都得拿出来显摆显摆,中山国拥兵五千乘,那更是抖得不行。而它一“抖”,就老去骚扰邻居老赵家。
老赵家实力是强点,但在胡服骑射之前,他们那帮保安队,对中山的骑兵是真打不过、追不上,老赵家对这个“心腹之患”,除了头疼,还是头疼!
老赵家的掌门人赵烈侯,脑子一转——去请魏老大帮忙,条件是让出智地这块地盘当回报。
二、乐羊挂帅
既然赵小弟来求救,打架还有“工资”,刚变法图强的魏文侯,心里那叫一个得意:让个道?我去灭了他!
大方向是定了,可派谁去打仗呢?
这时,相国翟璜说:“乐羊行!他能力绝对够!”
可“乐羊”这名字一出来,魏国上下都愣了——他儿子乐舒正在中山国当官呢!就这一条,就够让人不服的。
想想看:要是父子俩战场上碰头了,多尴尬啊!他乐羊是选大义灭亲,还是临阵倒戈?
对于这个要命的问题,乐羊是这么表态的:“我那儿子是真没出息,非跑去中山国当官,就图个富贵,一点远见都没有!我当初劝也不听,也只能由他去了。现在战场上,各为其主呗。儿孙有儿孙的福气,我绝不可能因为私事耽误公事。”
既然乐羊说得这么坚决,魏国上下一时也不好再说什么,那就“你行你上”吧。
其实很多人都不看好:老魏家是强,但远征中山,路途远、补给难,而且那地方还是块飞地,跟咱们不接壤。这基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时中山国的掌门人叫中山桓公,他是中山武公的儿子,但绝对不属于聪明绝顶那一拨,刚继位那会儿,最大爱好就是——玩。这么大一份家业,这么年轻的小身板,不玩干嘛?
乐羊出征了,他就去碰碰这个“不可能”。
面对中山国,乐羊是客场作战,带的人也不多,就大几万,但那帮彪悍骁勇的魏武卒,立马让中山人知道了啥叫铁血军团。

三、乐羊食子
魏军在乐羊带领下,步步紧逼,直扑顾城。
直到这时,游戏人生的中山桓公才慌了,他的操作更绝——逼着乐羊的儿子乐舒,让他去劝老爸退兵。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乐舒对自己的老爹也太了解了,直接说:“我去也没用,但你非让我去,我就去试试。”
父子俩隔着城墙见面了,乐羊说:“儿子,识相点,劝你们老大投降吧。”
乐舒回:“投降我说了不算啊。老爹,要不你等等?”
乐羊说:“行,给你面子。”
这么一来一回,对话重复了整整3次,魏军就在顾城眼皮底下,围了3个月,就是不攻。
一个游戏连玩三把,结果还一样,城里中山国的君臣们可乐坏了:“哎哟,这招好使啊!”
可他们没想到,三个月后,乐羊不按套路出牌了,亲自带兵攻城。这时候城里都快揭不开锅了,人心惶惶。
这时候,有个叫公孙焦的,自个儿觉得特聪明,跳出来说:“乐舒现在没用了,咱们不如杀了他,做成肉汤给乐羊送过去,趁他悲痛的时候,咱们冲出去,‘趁你病,要你命’!”
嘿,这主意脑子绝对进水了——谁儿子被杀,能跟你玩命?
可中山国不只有一个脑子进水的公孙焦,还有个脑子被驴踢了的姬窟——他真就把乐舒的头割了,做成肉汤给乐羊送过去了。
然后,就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乐羊,强作镇定地吃下了儿子做的肉羹。我们没法想象,对乐羊来说,这一天有多黑暗、多悲愤。
但结果是,魏军上下一心,没多久就灭了中山国。
四、关于乐羊食子的思考
乐羊吃儿子这事,千百年来一直被人骂,有人说他就是为了富贵名利,不择手段,有才没德。
他效忠的魏文侯,心里更复杂:前一秒还在感慨“为了我,乐羊连自己孩子都吃了,难得啊!”后秒就有人在他耳边说“连自己儿子都吃的人,还有啥干不出来的?”
听得多了,魏老板心里对乐羊的看法就飘忽了。等乐羊凯旋,虽然嘴上说着信任,魏老板心里却没法再重用他了。
可咱们反过来想想,乐羊从走上战场那一刻,就已经没退路了。
或许乐羊要是不去,能保住名声和儿子的命。但他立刻就会被贴上“因私废公”的标签,那这辈子可能都没机会施展了。
儿子被杀,谁能无动于衷?不管乐羊表现得再镇定、再无情,心里都不可能平静。
面对中山国送肉的人,乐羊只要有一丝退缩、胆怯,就成了中山王手里的羊羔,下次他们真可能送来儿媳、孙子的肉羹。乐羊太懂人心了,他只有一条路——吃儿子的肉,表现出铁血无情。只有这样,损失才能最小。
没错,他的无情,牺牲了儿子乐舒,但可能也正是这份无情,救下了其他亲人。
好多年后,乐舒的儿子乐池,成了名将名相,他的后人乐毅,在战国群雄里,更是绽放出了耀眼的光芒。
五、一点感悟
回头看看战国初年的魏国,它能在诸侯里第一个崛起称霸,不光是因为变法图强占了先机,更因为它不拘一格用人:既敢用“吃儿子表忠心”的乐羊,也敢用有“杀妻求将”嫌疑的吴起。
就是这种不问出身、只看能力的选人制度,造就了谁也挡不住的大魏国。可惜,魏国没坚持走这条“改革开放”的路,没多久就开始倒退,慢慢成了战国里的二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