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秦国和楚国为何不受中原王朝的待见 (春秋是一个词吗)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楚国和秦国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在春秋战国时代,各大诸侯国之间的纷争不断,在这些诸侯国之间也存在着一条不是那么明显的鄙视链,至少,当时地处中原地区的各大诸侯国...
春秋战国那会儿,诸侯国天天打架抢地盘,暗地里其实还有条鄙视链。中原那些老牌诸侯,比如齐、晋、宋啥的,平时看秦国和楚国,眼神都不太对,根本不带人家玩儿的。

好多周游列国的思想家,到了秦楚边境扭头就走,觉得没啥可逛的;《诗经》里干脆没一篇写楚国的,难道是这俩地方真没值得看的?倒也不是。秦国虽然窝在西边,跟巴蜀挨着,好歹也是东周开国诸侯,正经八百的出身,逛逛总有的。楚国更牛,有云梦泽那么大的好地方,祖先还给周文王当过老师,武王伐纣时立过功,正经得很,文化发展得比中原不少国家还溜。
战国时期,秦国、楚国不受中原诸侯待见
那为啥《诗经》就不收楚国呢?这问题确实琢磨琢磨。不过话说回来,秦国和楚国虽然被中原嫌弃,人家好歹也是诸侯王,后来的发展路子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秦国、楚国不受待见,发展状况却大有不同
同样是被看不上的主儿,秦国后来蒸蒸日上,最后把六国扫平当了天下老大;楚国呢,慢慢就蔫儿了,虽然秦末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但那会儿靠的是项氏一族,楚国自己早就不行了。

那秦国和楚国为啥被中原人不喜欢?同样被嫌弃,咋发展差这么多?今天就聊聊这个。
楚国、秦国不受中原人喜欢,与其民族特性有关
先说楚国,被嫌弃主要有俩原因。第一,它地处南边偏远地儿,中原人觉得那儿不开化,甚至觉得楚人“茹毛饮血”,头发披散着,走路不穿鞋,跟原始人似的。
楚国地处偏远,并且兼并了蛮夷小国
你想啊,咱们现代人能跟大猩猩和平共处吗?估计悬。当时中原人看楚国,可能就跟咱们看大猩猩似的,有点排斥也正常。楚国南边挨着好多小国,发展过程中把这些小国也吞了,中原人更接受不了——在他们眼里,南边的少数民族都是蛮夷,是中原的敌人,楚国居然跟他们搅和在一起。

不仅如此,楚国政治里好多都是靠这些南方小国搞起来的,中原人觉得这太离谱了。
楚国多次自立为王,让中原人无法接受
楚国还老自己称王,这把中原人给气坏了。最讨厌楚国的就是儒家,毕竟《诗经》就没收楚国篇目。儒家讲究啥?讲究礼乐制度,讲究等级,天子、诸侯、大夫各有各的份儿,越界了就叫“僭越”,不符合礼法,得挨骂。

孔子多主张“克己复礼”啊,恨不得把社会拉回西周去。受他影响,儒家肯定特别烦楚国。楚国自己称王,这不是明摆着挑战周天子权威吗?当时只有周天子能称王,诸侯顶多当个“公”,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楚国国君嫌周天子封的号不好,自己称王,这完全踩了儒家的底线。
楚国的做法,违反了儒家的正统理念
孔子都这么较真,儒家学派肯定更坚持礼乐制度,对楚国意见大了。而且那时候儒家在中原影响力大,其他国家跟着儒家看楚国,能有好脸色?在他们眼里,楚国就是个不开化的蛮夷,还敢这么“造反”,简直是大逆不道。

其实就算没儒家,其他国家也看楚国不顺眼。毕竟它南蛮出身,还这么“无法无天”,谁喜欢啊?楚国就是个叛逆者。
秦国的出身,引起中原诸国的鄙视
再说秦国,被嫌弃就简单多了——出身不行。秦国在西边偏远地儿,中原人觉得它跟楚国一样,是少数民族,跟他们不是一路人。
其实也差不多,秦国诸侯地位不是西周正统分封的。西周那会儿压根没秦国,后来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完了,周平王东迁,秦国先祖护送有功,才被封了诸侯。
秦国助周平王迁都有功,被许诺一块土地
但周平王给的土地其实不是现成的——当时西边边疆让戎狄占了,周王朝管不着。所以周平王就跟秦国先祖说:“你们把地抢回来,就归你们。”这买卖对周朝不亏,赢了地盘,输了也没啥,反正本来也管不着。

后来秦国真花了大力气打下来,但这个过程太慢太难了,所以建国初期,秦国光顾着打仗,文化和社会体系都落后于中原国家。而且秦国本来是陇西的农业部族,跟中原人生活方式不一样,中原国家自然看不上它。再加上中原好多都是西周老诸侯,连韩赵魏都是晋国分出来的,秦国是东周才有的,晚了整整一代,更融不进中原圈子了。
秦国经过漫长战争艰难立国,文化体系相对落后
后来秦国搞商鞅变法,实力嗖嗖涨,山东六国压力大了,就开始合纵抗秦,秦国就更被孤立了。整个战国,秦国跟六国基本就是死对头。

楚国属于青春叛逆型,文化发展自成一体
不过秦国和楚国虽然都被嫌弃,结局完全不一样,关键还是自己选的路。楚国就像青春期叛逆的小孩:你们中原不待见我?我还懒得学你们呢!所以楚国很少跟中原国家真心联合,文化上也基本自己玩自己的。
整个战国,楚国文化自成一派,尤其是楚辞,中原国家根本比不了。这也说明楚国挺有自己的想法,不盲从中原。所以楚国从没学过中原的政策制度,行政方针都是自己摸索的,比如国内的分治制度——中原诸侯都按周朝那套“三级所有、层层分权”,楚国不一样,贵族有自治权,权力大得很,还有制度保障。

楚王和贵族的关系,有点像周天子跟诸侯,其他国家君主和臣子呢,更像后来的皇帝和官员,本质不一样。
秦国积极向中原诸国学习,变法图强
秦国就不一样了,它挺虚心,老想着跟中原学。魏国变法强起来后,秦国就开始引进人才,商鞅、范雎、张仪,都是别国来的,在秦国都混得不错,把秦国改得面目全非。

楚国就傲娇多了,整个战国就没见它引进过别国人才,也没跟谁真正融合过。这两种选择,直接决定了俩国家的命运。
写在最后
说到底,秦国和楚国当年被中原嫌弃,说白了就是“出身”和“做派”不一样。中原人觉得秦国是西戎,楚国是南蛮,生活习惯、文化都跟他们合不来。被嫌弃之后,秦国选择低头学本事,楚国选择硬刚自己来,最后结果自然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其实从这儿也能看出统一的重要性。虽然大家都是周王朝的诸侯,但文化、习惯差太多了,各走各的路,华夏文明迟早得分崩离析。只有真正统一了,文字、文化、土地都捏到一块儿,才能解决这些分歧,让文明真正“求同存异”,一个民族才能长久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