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会被秦国打败呢-赵国各方面都不逊色于秦国 (为何会被秦国控制)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战争不断,同时造就了无数武将文臣,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战国末期的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这四位名将,白起、王翦出自秦,廉颇、李牧出自赵,四人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各有千秋,俗...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战争不断,同时造就了无数武将文臣。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战国末期的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这四位名将,白起、王翦出自秦,廉颇、李牧出自赵,四人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各有千秋。俗话说“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将领方面和秦国平分秋色的赵国,又为何无力阻挡秦国的进攻呢?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国家的物资兵力首先会对将领能否充分展示自身的才能产生直接影响,那咱们就先聊聊秦赵两国的物质财富对比。
话说战国时期,不光是打得热闹,各国也都在搞改革。最早是魏国李悝变法,后来秦国商鞅变法一锤定音,想活下去就得变。到了战国末期,别国的变法差不多都黄了,就靠着商鞅变法,秦国慢慢强大起来;赵国这边,赵武灵王搞胡服骑射,成了当时唯一能跟秦国掰手腕的诸侯国。改革后的赵国骑兵那叫一个厉害,打北边游牧民族都不吃亏。而且从现在的考古发现看,赵国当时已经有不少铁兵器了,这可是其他国家比不了的。这么说吧,要不是赵国在,秦国东进的脚步估计能更快。
可要是仔细琢磨秦赵两国的改革,就会发现赵国的改革跟秦国比,差了点意思。赵武灵王的改革有点偏,除了胡服骑射,其他地方没怎么动。秦国商鞅变法就不一样了,上到国家经济,下到家里人口,规矩定得明明白白,改得挺彻底。商鞅变法后,秦国不管是经济还是军事实力,一下子就冲到了各国前面。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秦魏战争。变法前,魏国吴起带着一万人把秦军五十万打得找不着北,可从公元前341年起,魏国面对秦国一次次的进攻,河西地区全丢了,一点办法都没有。而且商鞅变法里重要的一条是废除井田制,搞土地私有,这跟战国后期的潮流正好合拍;赵国呢,还是老一套贵族土地制度,经济能不受影响?时间一长,秦国的军费自己就够用,赵国肯定被拖垮。
物质上秦国已经甩开赵国了,赵国的地理位置也挺麻烦。战国七雄里,赵国在中间,不管谁打谁,或多或少都得牵扯到赵国。秦国在最西边,只需要盯着东边打就行。而且秦昭王用了范雎当相国,搞“远交近攻”,把东方六国的“合纵联盟”给搅黄了,赵国一下子成了两面受敌,没法集中兵力对付秦国。
咱们说完客观原因,再从四位名将身上找找问题。先说“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咱们说起白起,大家想到的估计都是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赵军,赵括算是给白起当了个背景板。不过这么看,赵国在长平输得一点不冤,就算没有赵括,换上钱括、孙括,结果也一样。就算廉颇带队,秦赵之间肯定还得有类似长平的大战,结局还是改不了。白起对秦国最大的影响,不光是他打下的胜仗,更是他的军事思想。白起打仗喜欢搞歼灭战,把对手的有生力量消耗掉,好为后面打基础,他坑杀降卒就跟这风格有关。另外,白起打仗特别注重修工事,这在战国时期可不多见。靠着这套先进的打法,秦军在野战里占了大便宜。后来白起虽然被秦王赐死了,但他的军事思想留下来了,对秦军后来打东方国家影响不小。

白起
再说秦国的王翦,这人可真不傻。东方六国,除了韩国,剩下五个都是王翦和他儿子带兵灭的。战功这么高,王翦也没被秦王猜忌,最后全身而退。王翦打楚国前,好几次跟秦王要“美田宅园池”,其实就是告诉秦王:我就想要点钱,对兵权没兴趣。打赵国的时候,王翦和李牧正面刚,李牧擅长防守,等着机会反攻,王翦久攻不下。僵住了,王翦又使出了自己的老办法,用重金贿赂赵王宠臣郭开,散布李牧要造反的消息。赵王还真信了,偷偷把李牧给杀了,王翦趁机一鼓作气,不到三个月就打下邯郸,赵国没了。要给“四大名将”比武力,可能谁也说不准,但要论谋略,王翦绝对排第一。

廉颇李牧作为赵国最后的指望,后来的人把他们俩合称“颇牧”,还成了名将的代名词。不过这两个人一生最大的敌人,好像不是秦军,而是自家的君主。廉颇被君主怀疑,换上赵括,赵国长平惨败;李牧被君主怀疑,不肯交兵权,被赵王杀了,赵国跟着就亡了。但这两个人也不是没毛病。廉颇是有勇,但脑子不够活;李牧擅长防守,短时间保住自己还行,可要是跟秦国打持久战,赵国的家底肯定比不过秦国。跟白起的军事思想、王翦的计谋比起来,廉颇李牧也就只能帮赵国撑一阵子,等他们不在了或者不被用了,赵国自然就打不过秦国了。
廉颇
后来的人说起“战国四大名将”,总觉得廉颇李牧更厉害,对白起王翦有点偏见。毕竟白起杀过俘虏,王翦用计害死李牧,跟古代人说的仁义道德不太一样。可咱们得明白,这是战场,结局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最后是秦国统一了六国,不是赵国。要是白起王翦一时心软,谁能保证秦国的统一会不会出岔子?
秦赵两国的祖先,都是商朝名将飞廉,两国本是同宗。战国末期秦赵争霸,就像是一场兄弟打架。最后赢了的,是兄长秦国。“四大名将”的秦赵对抗,不过是两国争斗的小缩影,谁强谁弱,可不是一两个将领就能扭转的,原因多了去了。同样,秦能统一六国,也是几代君王努力经营的结果,绝不是一句“大势所趋”就能说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