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是怎么从他们手里夺走皇位的-曹操子女众多 (司马懿是怎么篡夺曹氏江山的)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曹操25子6女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曹操一生子女众多,仅见于正史的,便有25子6女,另外还有3位养子,可谓多子多福,然而在众多子女中唯独四人出彩,文学家曹...
嗨,今天来聊聊曹操那25个儿子6个女儿的事儿。这老曹家,孩子是真不少,光正史里记着的就有25子6女,还有3个养子,按说该是多子多福了。可这么多孩子里,真正出彩的,也就四个。
先说曹植,这哥们儿可是真有才,“才高八斗”这词儿,最早就是谢灵运用来夸他的。他那文章,两晋南北朝的时候,简直被捧成教科书级别的了。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不过最出名的,估计还是《七步诗》吧。
再说说曹丕,这人是文武双全,三国里著名的政治家加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220年直接让汉献帝禅位,自己当了魏文帝,也就是曹操的儿子里第一个当皇帝的。
在位那会儿,政治上听了陈群的话搞了个九品中正制,后来官员选拔都受这影响。军事上呢,对内统一了北方,对外打退鲜卑,跟匈奴氐羌这些外族也和好了,西域的建置也恢复了。
文学上,后世老觉得曹植可怜,曹丕是争赢了皇位的,当了帝还打压弟弟们,结果大家就忘了曹丕自己也有文采。都说他不如曹植,但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直接说:“子桓天才骏发,哪是子建能压倒的?”
还有个神童曹冲,环夫人生的。《三国志》里说他“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小学课本里“曹冲称象”那事儿,他才五六岁呢。传说他心善,明辨事理,暗地里帮过不少犯人,有名的就是“智救库吏”。
曹操好几次当着大臣夸他,都有让他当继承人的意思。可惜这孩子十三岁就没了。曹冲死的时候,曹操跟曹丕说:“这是我的不幸,却是你的大福。”
然后是曹昂,曹操的长子,死得早,留下的事迹不多。大家知道他,主要是因为曹操最想让他接班。据说曹昂聪明,性格刚毅又谦和,曹操特别喜欢他,二十岁就举孝廉了。197年跟着曹操打张绣,张绣投降后又反了,曹昂为了救曹操,把自己的马给了曹操,自己断后,跟典韦一起死在宛城。
我一直觉得,抛开政治和战争,生活中的曹操就像个普通人似的,当爹的会对继承人特别严,甚至有点挑剔;会偏爱那个不羁的孩子,因为自己被太多东西捆着,希望他能一直任性;会疼爱最聪明的小儿子,逮人就夸“我儿子多聪明”。
可就算这样,最后天下还是让司马懿家夺了,这是为啥呢?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人,号称“冢虎”,隐忍界的大佬,辅佐了曹家三代人。早期他没啥突出功绩,给曹操干活也是被逼的。曹操一开始对他提防得很,觉得他有“狼顾之相”,还跟曹丕说:“司马懿不是个安分的主儿,以后肯定要掺和你家的事。”幸亏他和曹丕关系好,干活也拼,废寝忘食给曹魏卖力,曹操才慢慢放心。能让曹操都忌惮的人,司马懿到底有多厉害?
司马懿厉害在会算计,看得也准。215年曹操打张鲁,司马懿跟着,跟他说:“刘备用计谋占了刘璋的地,蜀地的人还没真心归附,又跑去争江陵,这机会不能丢。现在咱们在汉中显摆兵威,益州肯定慌,再打过去,他们准散架。趁着这势头,容易成事。圣人不能错过时机,也不能错过机会啊。”曹操说:“人哪知足,有了陇右还想要蜀地!”
司马懿能看出刘备不稳,劝曹操趁机打过去,这眼力可见一斑。后来关羽“水淹七军”,曹操想躲,想迁都,司马懿又劝:“于禁是水淹的,不是打仗不行,对大局没大影响。为这迁都,是给敌人看弱,还会让淮汉一带人心不稳。刘备和孙权表面亲,心里不和,现在关羽太强,孙权肯定不乐意,把这事儿告诉他,让他牵制关羽,樊城之围自然解了。”曹操听了,孙权果然偷了公安,关羽被杀。司马懿这脑子,乱局里看得比谁都清。
他还是魏国的顶梁柱。曹丕死后,孙权打过来,派诸葛瑾、张霸分两路打襄阳,自己亲自打江夏。司马懿打退孙权,又打败诸葛瑾,斩了张霸,砍了一千多脑袋。曹丕死后,孟达失宠,诸葛亮跟他暗通款曲想反魏。司马懿知道后,八天赶了一千二百里到新城,直接掐灭了孟达的念头。可见他对稳住魏国多重要。
最厉害的还是跟诸葛亮过招。诸葛亮被困蜀地时就想着北伐打出条路来,打了七年,最后还是败了。一个原因是蜀地就一州之力对抗魏国,另一个就是碰上了司马懿。司马懿屡次挫败诸葛亮的北伐,就跟他耗,不硬碰,硬生生把诸葛亮拖死了。
正史里的司马懿,真不是演义里写的那个反派,他的本事,一点不比诸葛亮差。
最后的赢家,为啥不是曹操、刘备、孙权这些“凤头”,偏偏是司马懿呢?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没几天诸葛亮就名声大噪了。司马懿差不多时候出来当官,却一直是个小角色,曹操罢了三公,自己当丞相,才让司马懿当了个文学掾。“掾”就是古代官署的小职员,文学掾就是搞文字的,抄抄写写,没啥实权。曹操平定汉中后,司马懿成了主簿,跟后来因为“鸡肋”被杀的杨修一个级别,说到底还是个七品小官。到了曹丕继位,司马懿才慢慢成了有权有势的大臣。
为啥曹操在世时司马懿默默无闻?不是他混日子,是他没找准时机,在韬光养晦呢。司马懿早把人生规划好了,要夺最高权力,不光当谋士,也不当猛将。曹操文武双全,能力超群,刘备孙权跟他比只能算小角色,跟着曹操才不吃亏。
问题是曹操求贤若渴,但疑心病也重,睡觉带剑、梦里杀人这些毛病都有。自己要是露点锋芒,肯定被打压,杨修就是例子,那书呆子没野心,就爱卖弄小聪明,脑袋就被搬了家。
他知道曹操活着的时候,别干大事,慢慢发展才最稳妥,给子孙后代铺好路。后世都说司马懿在曹操面前装孙子、装笨蛋几十年,骗过了老奸巨猾的曹操,真是古今大智若愚的典范。
研究历史的人都知道,一个朝代的开国者不管有没有称帝,都是最强的,后代却越来越弱,最后亡国。原因很简单,生下来就养尊处优,没真本事锻炼。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汉武帝、唐玄宗,但四百多个皇帝里,这俩不算多。
曹操死了,曹丕当政,给了司马懿机会。曹丕早就想当皇帝了,听谋士的话,急吼吼让汉献帝让位。司马懿劝他:表面得推辞,说另找贤人让位,做足戏码再接棒,这样天下人不会骂,还能争取民心。在司马懿安排下,汉献帝被迫写了两次诏书,还筑坛捧玉玺给曹丕。曹丕心想事成还落了好名声,哪知道司马懿有别的想法?
曹丕把司马懿当自家老人,加上帮他称帝有功,不断升他的官,到抚军大将军,跟曹真、陈群成了曹丕最信任的三大将。曹丕这么安排是留后路的,自己总揽军权,让他们三个互相牵制,防着谁坐大。
老天给曹丕开了当皇帝的门,却关了他长寿的窗,当了六年皇帝,不到四十岁就死了,比曹操短命多了。曹丕临死前传位给曹睿,托孤给司马懿、曹真、陈群。曹睿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
得到领导信任、当了高官后,司马懿就带兵打仗,立功树立威望。老天给了他机会。曹睿在位时,诸葛亮老打过来,辽东的公孙渊也反了。司马懿带魏军东征西讨,南征北战,有本事又赶上好机会,基本上没输过,不仅兵权抓得紧,还为后来的政治斗争攒了筹码。
三大将互相牵制是独掌兵权的绊脚石,正好雍、梁二州没人守,天高皇帝远,正好慢慢发展自己的势力。曹睿没看懂,同意了司马懿去镇守雍、梁的要求。诸葛亮看出门道,用反间计让司马懿被曹睿罢官。诸葛亮又趁机出兵,曹真打不过,曹睿只好重新用司马懿。
司马懿确实能耐,十六天就打败了反叛的孟达,然后抓住蜀军补给难的问题,用坚壁清野、以逸待劳的战术,最后诸葛亮抱恨终身。到这儿,司马懿在军事上的地位谁也撼不动了,魏国兵权其实落在他手里了。
说句玩笑话,可能是德行不够,曹家一代比一代短命。曹操活了六十六,曹丕快四十,曹睿才三十六!曹芳继位时才八岁,曹家的气数到头了,挡不住啊。
虽然曹睿临终把曹芳拉到司马懿面前含泪托孤,说“别忘了今天咱们对幼子的情分”,但司马懿哪能改变主意?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和曹爽一起辅政。
曹爽一开始挺佩服司马懿,坏就坏在他耳根子软,听了帮腔的谋士排挤司马懿的话,就变了主意。曹芳年纪小,没经验,按“一笔写不出两个曹字,自家人亲”的想法,盲目听曹爽的,把司马懿封为太傅。
太傅听着比之前的官大,实际权力跟主簿差不多。说白了就是明升暗降。还让曹爽三个兄弟守皇宫,这下司马懿不仅丢了兵权,想见皇帝一面都被人盯着。司马懿很快有了主意,自己称病不出,两个儿子也辞职回家。全家男人待业。曹爽不放心,派人探病,司马懿装得病入膏肓,快死了的样子,骗过了曹爽。
没大志向的曹爽飘了,整天吃喝玩乐,沉迷女色,根本不把司马懿放眼里。没多久,司马懿抓住曹家宗族去郊外祭祀的机会,指挥亲信突然控制了军营和整个都城,把曹爽兄弟杀了,还灭了三族。跟当年曹操一样,司马懿成了手握实权、皇帝是傀儡的丞相……
最后,也是最无奈的一点,司马家人太能活了,或者说曹家人死得太早了。曹丕曹睿都活三十多岁,曹睿死后,朝廷里再也没能威胁到司马懿的人了。或许司马懿一开始真没想篡魏,他自己也没想到曹睿会死这么早。不管曹丕曹睿谁多活几十年,能跟曹操一样五十多岁死也好,只要熬死司马懿,司马家也夺不了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