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为何诸葛亮要一次次北伐 (他的真实目的英文)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诸葛亮一次次北伐,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的...
三国那会儿,220年到280年,汉朝之后晋朝之前,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各玩各的。但要说最让人揪心的,肯定是蜀汉,尤其是诸葛亮,一辈子就盯着北伐不放,为啥呢?
虽然大家都挺同情蜀汉,喜欢刘关张那帮兄弟,也爱诸葛亮、赵云这些人物,但说实话,蜀汉在三国里就是最弱的那个,基本没啥可能一统天下了。那问题来了,诸葛亮为啥非得一次次北伐,跟曹魏死磕,直到死都不肯停呢?
关于这事儿,大伙儿吵了好久,有人说诸葛亮北伐是为了完成刘备的梦,匡扶汉室,这远大理想确实感动了很多人。但我觉得吧,诸葛亮北伐的真实目的,真不是匡扶汉室——他心里门儿清,蜀汉根本不可能再统一天下了!
想当年隆中对,诸葛亮给刘备画过怎么夺天下的饼:先占荆州,再夺益州,然后等着天下出乱子,再从荆州和汉中两路出兵北伐,最后定鼎中原。不得不说,这计划真挺有魄力,也靠谱,直接把刘备整得佩服得不行,后来刘备集团基本也是按这步走的。到汉中之战打赢,刘备已经占了荆州大部、益州全境加汉中,北伐通道算是打开了,接下来就等机会,等天下一乱,就跟曹操掰手腕!

可以说,诸葛亮的隆中对一开始挺成功的,按这计划来,真有机会争天下。可就在大家憋着劲儿等机会,准备跟曹操决战时,关羽那边出岔子了!关羽打襄樊,开头打得超顺,揍了曹仁,水淹七军,抓了于禁,搞得中原震动,响应的人都快到许都了。可就在这大好形势下,孙权突然脑子抽了,背后捅刀子偷袭关羽,让曹操缓过劲儿,关羽最后也被干掉了。
孙权偷袭关羽后方,占了荆州,杀了关羽,这对刘备集团简直是暴击!往小了说,荆州的人口、资源、粮食、税赋全没了;往大了说,荆州北伐通道断了,光靠汉中那一路,根本打不过曹魏啊!隆中对早就说好了两路北伐,现在荆州通道一断,这战略基本就黄了。所以刘备建了蜀汉后,立马就想打东吴,想把荆州抢回来,重启荆州通道。
结果刘备伐吴,最后输了,还赔进去蜀汉精锐。这一败,诸葛亮彻底想明白了:荆州基本是回不来了,也就是说,隆中对彻底破产了!隆中对是诸葛亮自己提的,他知道要打败曹魏,必须汉中和荆州两路一起上才有戏。现在荆州没了,光靠汉中,根本不可能赢曹魏,所以说诸葛亮心里清楚,北伐打败曹魏没戏,匡扶汉室?那就是镜花水月,永远够不着了。
既然诸葛亮知道单靠汉中北伐打不过曹魏,也实现不了匡扶汉室,为啥他还要一次次北伐呢?真实目的到底是啥?其实,诸葛亮在出师表里早就明说了,只不过很多人直接跳过去,没注意他说的话。

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大家注意看这第一段,诸葛亮其实已经把北伐的原因写明白了,只是大多数人扫一眼就过去了。大家想想,之前益州号称天府之国,富得流油,是刘备起家的龙兴之地,大家都指望它能成大事,为啥诸葛亮却说“益州疲敝”呢?其实,“益州疲敝”这四个字,就是诸葛亮北伐的真正原因!
很多人可能纳闷,益州疲敝不就是穷嘛,穷就发展经济呗,这咋能成为北伐的理由?反而,这难道不该是停战的理由吗?接下来咱从两方面说说,为啥“益州疲敝”是诸葛亮出兵的真正原因。

第一,字面上的益州疲敝,其实就简单,益州的经济、人口都比不上曹魏!据《文献通考》说,刘备章武元年(221年)时,蜀汉只有20万户,男女加起来90万人;蜀汉灭亡时,户口28万,人口94万。而曹魏当时有66万多户,443万人。这人口差距,一看就知道了!
三国那会儿,人口就是资源,就是经济。蜀汉人口比曹魏少这么多,国力差距自然也大。按正常想法,蜀汉该闷头搞发展,提高国力。但大家忘了实力差距这回事!打个比方,现在蜀汉实力20,曹魏60,差40;十年后,蜀汉翻倍到40,曹魏翻倍到120,差距变成80了。所以说,要是双方都埋头发展,蜀汉肯定搞不过曹魏!
再举个例子,你和王思聪,你资产1万,一年挣5万,一年后资产翻5倍;王思聪资产1亿,一年挣1亿,一年后资产翻1倍。你会觉得你和王思聪的差距缩小了吗?肯定不会嘛!所以蜀汉要想缩小和曹魏的差距,只能不断北伐,骚扰曹魏,让他们没法安心搞发展,大家一起比烂。
第二,背地里的益州疲敝,指的是蜀汉的权力关系。不光蜀汉,曹魏、东吴也绕不开当权者和世家大族的关系。三国时候,真正决定天下走势的不是明面上的枭雄,而是背后的世家大族。你看那些诸侯背后,哪一方没站着一堆世家大族?不说曹魏的荀氏,就说诸葛亮,他哥诸葛瑾在东吴,堂弟诸葛诞在曹魏,这就是家族力量啊!
每个诸侯背后都有不少世家大族。形势好时,他们帮你争天下,比如荀彧、荀攸;形势差时,他们立马变投降派,架空甚至逼主公投降,比如曹操南下时刘琮的表现,曹操兵临长江时东吴众臣的表现。说白了,这些世家大族能跟你同富贵,但绝不共患难——换个主公,他们照样潇洒!这点鲁肃说得特明白,引用他的话:“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刘备在益州,本来就是外来势力,从进蜀开始,就跟本土世家大族较劲。刘备拉拢过李严、吴懿,也打压过法正(法正杀伤当地士族,刘备不管)。说白了,益州世家大族和刘备集团,一直互相斗,没真心臣服。尤其是荆州丢了、夷陵败了后,明眼人都看出蜀汉没戏了,益州世家大族更躁动,在他们看来,跟着蜀汉还不如跟着曹魏呢。

这些世家大族的心思,诸葛亮门儿清,所以才会说“益州疲敝”,其实是说益州世家人心浮动,想法多!为了压制这些人,诸葛亮只能不断北伐:一方面,把不听话的世家子弟派上战场,借曹魏的手除掉;另一方面,从战争中培养新一代掌权人,让他们持续打压益州本土势力,保证大权一直在荆州派手里。诸葛亮的这招确实狠,他在世时,甚至死后十多年,蜀汉大权都在荆州派手里,蜀汉硬撑了好几十年。
不过时间长了,益州本土势力还是慢慢抬头,掌了不少权。也因为这个,后来邓艾打进来时,明明蜀汉国土没丢,军队还在,城墙高、粮食足,刘禅却直接投降了——因为益州本土世家根本不想打了,他们一贯的操作就是投降,反正换个主公,他们家族前途照样不受影响。